1955年赫鲁晓夫什么要求被周恩来亲自驳回了?

  我无法拒绝他。在周华章居淮的几天时间里,我俩商讨写作提纲,撰写有关引言,梳理有关人名。直到基本框架都排列好,他才满意地返京。然而,在我等待他再度提供相关资料时,他却再无任何信息了。后来我打电话过去询问,他告知我,已决定和七伯的另一位亲属合作,就不劳驾远在千里之外的您了。

  我觉得周华章说得有道理。他和亲属合作,对周家的事了解起来更方便。不过,几年后,周华章再来淮安时,他告诉我,《房》写好了,但中央文献研究室没有同意出版。据他说的和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判断,他的这本书的写法和所表达的内容与周恩来生前打算撰写的《房》根本不同。

  周恩来为什么要写《房》呢?周恩来另一位侄儿、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周尔鎏在他新近出版的《我的七爸周恩来》一书的开头写了一个“小引”:

  七爸(周恩来侄辈对周恩来的独特称呼——笔者注)退休后想写一本名为《房》的长篇小说。

  从1946年在上海周将军公馆和七爸周恩来会面,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七爸曾十余次地和我谈起过我们的家世,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几次近乎半天或彻夜的长谈。七爸工作繁忙,可他为何如此重视这个话题?

  我们所属的绍兴百岁堂周氏家庭,支系庞大,几经迁徙。在七爸所处的年代,家庭成员更是散居各方,而且职业不同,政治选择多样。

  那么,在庞杂的家族关系中,七爸对待家庭亲情的原则是什么?这个有关悠远历史的家庭有哪些传承至今的家风祖训?

  七爸生前珍藏着一本高祖元棠公遗存的《海巢书屋诗稿》,这册由家族后人刊印的诗稿甚至伴随他渡过了10年“文革”那段艰辛的岁月。他为什么如此珍爱这部诗稿?高祖的诗作究竟给了他怎样的精神慰藉,昭示着什么样的家族文化传统?

  我在西花厅亲耳听七爸说,他打算退休后写一部名为《房》的长篇小说,内容就是根据大家庭的许多“房”的不同历史演变,作为中国社会的缩影加以描述。他的这一未竟的夙愿或许和自己的家族有一定的关联。

  周恩来没能写他心目中的《房》,但他一辈子爱读书,爱用书。他一生与书为伴,与各种书有着很深的情感。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