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赫鲁晓夫什么要求被周恩来亲自驳回了?

  当时因为访苏事关重大,周恩来没有进一步详谈。1950年11月,周恩来在一次同自己的军事秘书、毛泽东称为“洛阳小才子”的雷英夫聊天时(1994年9月笔者造访过雷英夫),又系统地谈到了对《旅顺口》这部小说的感想。他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言辞,对《旅顺口》一书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

  “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很坏,很多地方实在看不下去。

  第一,这本书宣传的是沙俄战争、掠夺战争那一套。

  第二,这本书的主导思想完全违背了列宁的教导。旅顺口陷落时(指沙皇俄国第一次攻占我国旅顺港——笔者注),列宁有篇文章讲得很清楚,说这是掠夺性的反动的战争。

  第三,书中竭尽丑化中国人之能事,里面的中国人不是特务、奸商,就是妓女、骗子。把中国人写成这个样子,实在令人气愤。

  第四,书中宣扬的英雄马卡洛夫,不过是在沙俄腐败的军队中做了一点技术性的修补、改革。这个小军官比那些腐败透顶的将军们稍微好一点,可他对沙皇的反动制度和侵略政策是完全拥护的。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宣扬的?”

  1956年5月的一天晚上,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都剧场公演曹禺的话剧《日出》。戏演完后,周恩来上台接见演员后和大家座谈。当辽宁艺术剧院院长洛汀汇报到他们曾演出苏联话剧《在那一边》,戏里反映的是日军侵略我国东北、发生在哈尔滨一带的事时,周恩来立即警觉地问:“这出戏怎么写中国人的?”导演答道:“这出戏没有着重表现中国人,中国人在戏里是群众。”周恩来露出不悦的表情:“写在中国的事儿,不写中国人,算什么?你们谁看过一本小说叫《旅顺口》的吗?”“我看这本小说写得不好,光写中国人的愚昧,什么留长辫子,吸大烟,怎么能这样表现中国人!”

  1955年苏军从我国旅顺撤走时,赫鲁晓夫对周恩来提出在旅顺建苏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城里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纪念碑,还提出要建当年沙俄攻打旅顺口的两座方尖纪念碑和沙俄海军中将马卡洛夫铜像。周恩来经过思考,同意苏方建二次大战时打败日本关东军的两组建筑,而对苏方想建的方尖碑和马卡洛夫铜像给予了坚决的否定。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周恩来不会因为新中国刚从废墟上诞生、处处有求于当时的苏联“老大哥”而向苏方屈服。因为那样做,会伤害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有伤中国人的感情。

  新中国成立,为了国计民生,他读了许多必须要用的书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开始了日理万机的工作。由于工作太忙,看小说竟成了他的奢望。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内,周恩来整整放了两架子书,这些书大多是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书籍,当然也备放了周恩来十分喜爱的《鲁迅全集》等书。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对笔者说:“我们几乎就没看到总理有空去翻看《鲁迅全集》。”

  1949年和1950年,淮河涝灾严重。尤其是1950年的大水,使皖北、苏北(当时安徽、江苏都还没有建省)7000多万人逃离家园,洪水夺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毛泽东、周恩来在看了灾情报告后都流下了泪水。毛泽东为此挥毫写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随即交给周恩来治淮的任务。为此,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政务会议,并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总方针,批准开挖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人工大河——苏北灌溉总渠。在与水利专家们讨论这条河的走向时,周恩来特意让自己分管农业的秘书杨纯去北京图书馆借来一本《山阳县志》。

  山阳县就是周恩来的家乡淮安县,在明清两朝时都叫山阳县,直到民国3年废府存县时,“山阳”这个县名因与陕西的山阳县同名才改为淮安县。周恩来这时候要看《山阳县志》显然与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有关,因为他要运用自己的智慧选择一个更为合理、更能发挥排水、灌溉和航运等综合作用的走向,以造福亿万人民。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