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赫鲁晓夫什么要求被周恩来亲自驳回了?

  为了加深周恩来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理解,高老师将自己的《史记》《离骚》《汉书》《后汉书》等统统向周恩来“开放”,允许他读,允许他带回家。后来,周恩来又用自己节省下来的伙食费买了《史记》《后汉书》,以便随时阅读。60多年后的1973年,毛泽东在启用并选择王洪文为接班人时,他怕周恩来不理解,特意让身边工作人员将一部《后汉书?刘盆子传》送到周恩来那里,并嘱周恩来认真读一读。

  原来,西汉末年,因王莽篡位,各地起义、造反的头领很多,他们都以姓刘的为汉朝的正宗传人,就像后来曹操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那样,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反对王莽的赤眉起义军就拥立原本是个放牛娃的刘盆子为皇帝,一直打进都城长安。毛泽东当时用意很明确:刘盆子作为一名放牛娃,由于当时形势需要,被拥立为皇帝;现在也是形势需要,要将王洪文这个“娃娃”启用起来,让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接班人。其实,周恩来还在少年时期,就读过《后汉书》,熟知刘盆子的故事。他当时也确实遵照毛泽东的意愿,对王洪文言传身教,直到最后发现王洪文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又与江青等人结成“四人帮”,走上祸国殃民的不归之路。

  在日本,他读到了《社会问题研究》等书,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

  在留学日本期间,周恩来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涉猎很广,尤其是对日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者、京都大学经济学教授河上肇的著作,周恩来特别爱读,先是读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所编杂志《社会问题研究》出刊后,周恩来便成了这本杂志的热心读者。

  据有关资料记载,1918年,周恩来留学日本一年多,每逢寒暑假回国探亲时,他的行李中总捎带着河上肇的著作。当时,周恩来住在同学吴瀚涛在东京的租住房里。在那一段时间里,他大量地学习并接受了河上肇的思想。周恩来还曾托友人把他介绍给河上肇教授,但由于友人的不理解,他的要求未能实现。

  受河上教授的影响,周恩来的救国思想也很快升华,以致在和吴瀚涛一起吃饭喝酒时,周恩来思考的全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事。因为他朝思暮想,口头上也不免有所流露,弄得他的同学兼好友十分不理解。就在周恩来大谈中国要用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社会变革,然后再进行富民强国的建设时,吴瀚涛竟气得“叭”的一声将酒瓶摔到周恩来面前,斥责说:“你到东京来,不好好学习功课,还大谈什么救国,如果照这样下去,连你自己也养活不了!”

  周恩来没有和吴瀚涛争辩,更没有觉得没面子而生气,而是默默拿来笤帚、畚箕,将酒瓶碎屑统统扫起来,心里仍然想着如何救国救民的事情。

  在专列上读《旅顺口》,最终不同意苏联在旅顺树像建碑

  1950年1月10日,周恩来乘专列前往苏联,加入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中苏谈判。那时的专列从北京到莫斯科要走10天时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难得有个短暂的休息时间。所以,临出发前,他特意让随行的秘书何谦给他带上一本当时名噪一时的长篇历史小说《旅顺口》,以便他在专列上翻看。《旅顺口》是被当时一些人推崇为军事历史题材小说范本的,曾在1946年获得过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发的斯大林文学一等奖。可是,周恩来刚看了一半就对何谦说:“《旅顺口》是一本坏书。作者斯捷潘诺夫完全站在反动的沙皇统治阶级立场上,竭力美化、宣扬沙俄的侵华战争。”说完之后,周恩来还自言自语地说:“这样的书居然获得斯大林文学奖?”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