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绝密情报挽救10万红军

 

  五

 

  当“铁桶计划”被中央“三人团”(李德为军事指挥、博古为政治决策、周恩来负责督促执行军事计划)传阅后,他们惊诧之余立刻意识到中央红军面临的极度危险,如不采取断然措施,红军就会很快陷入敌军重围之中。这时,中央军委又收到前方战报:敌军已攻击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会昌一线,战略要地古龙岗被敌完全占领,整个中央苏区仅剩下瑞金、于都、长汀、宁都、会昌5座县城,红军在各个方向频频告急。情况表明,敌“铁桶计划”正在一步步实施。

 

  中央负责人深感形势严重,认为必须抢在敌“铁桶”合拢之前,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在此前,中央也已意识到在内线打破敌人的“围剿”已无可能,为此,中央军委命令红七军团、红六军团、红二十五军先行北上西征,并发出“猛烈扩大红军3万”的口号,充实主力部队,为红军战略转移做准备。举世瞩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因此比预定计划提早了整整10天。

 

  早在5月份开始,中央苏区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扩红”突击运动。据研究者统计,仅在红军长征出发前的1934年5月至8月,于都人就献出粮食79390石。“在当时,这相当于于都全县30万人3年的口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讲解员黄华说。

 

  在1个半月中,于都县“扩红”5186名,超过计划1.3倍。保林区石田乡党支部书记蔡桂香,带领整个支部的党员集体报名当红军。在他们的带动下,石田乡这一次报名当红军的人数,就占全区总数的80%。据统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于都参加红军人数达67709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1/4,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烈士多达1.63万人。此外,于都人民还安置和保护了1万余名留在苏区的红军伤病员及红军家属,解除了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

 

  经过对敌“铁桶”计划和当前敌我态势的分析,中央仓促做出决定,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布战略转移的行动命令。

 

  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肖迪榕女士介绍:10月8日,红军地方部队奉命接替各线防御,红军主力则分别从兴国、宁都、瑞金、石城等地向于都地域集结。11日,红军总司令部及直属部队编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中央机关为第二野战纵队,由项英、瞿秋白、陈潭秋、贺昌、陈毅5人组成中央分局留在苏区,并且成立以陈毅为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斗争。红军代表潘汉年、何长工同广东军阀陈济棠代表杨幼敏、黄质文、黄任寰在赣南寻乌达成了秘密借路协议。

 

  10月17日至21日拂晓,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的中央红军将士,分别从于都梓山乡的山峰坝,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等8个渡口渡过600多米宽的于都河,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之路。

 

  各军团行军任务是:一军团1.99万余人担任突围转移的左路前锋。三军团1.78万余人担任突围转移的右路前锋。五军团1.21万多人,担任突围转移的总后卫,在西进征途中殿后。八军团1.09万人,担任突围转移的右翼拱卫,随三军团路线往西前进。九军团1.15万多人,担任突围转移的左翼拱卫,随一军团跟进。10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人,以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就是从东门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程的。离开中央苏区参加战略转移突围的红军,总计86789人。

 

  在中央红军突围后的第10天,按照“铁桶计划”推进的敌军先后占领了宁都、长汀、会昌等地,当兵临瑞金城下时才得知红军的主力早已转移,国民党部队的150万大军精心铸造的“铁桶”,最终成了一只裂缝漏水的“破桶”。毛泽东在突破乌江后感叹道:“我们这些人能活着出来,搞情报的同志是立了功的!”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