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刘秀建立东汉的女性并非阴丽华:功臣宿将只认她

 

  实际上,以上剧情大多也是篡改、虚构的。

 

  刘秀娶郭圣通的原由,剧中讲的很明白,即:为了联合真定王刘扬共同对抗王朗政权。与史实也基本一致。剧中更加深化了刘秀的不情愿,以显示刘秀对阴丽华的一往情深。刘秀娶郭圣通后,对其是比较宠爱的,而非剧中的异常冷淡。郭圣通舅舅真定王刘杨在刘秀平定河北中起得作用也相当大,而非剧中的轻描淡写。历史上,真定王刘杨选择刘秀后在河北产生的连环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刘秀称帝初期,郭圣通与阴丽华在刘秀心中的地位,应该是“半斤八两”的,刘秀并无明显的偏爱。郭圣通与阴丽华的关系也很好。阴丽华母亲、幼弟死于盗贼之手,与郭家没有关系。幼子刘衡早夭,也没有证据表明是郭家所为,郭家也无此必要。阴兴之死当然也不是郭况(剧中为过康)的毒药所致。

 

  历史上,郭家真实的形象是非常正派的。郭圣通是一个贤后,她和刘秀、阴丽华的关系都很好。郭圣通的母亲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而非剧中的“恶毒妇人”。郭圣通的弟弟郭况(剧中为过康)也是相当不错的。《后汉书》说:“帝善况小心谨慎,年始十六,拜黄门侍郎。二年,贵人立为皇后,彊为皇太子,封况绵蛮侯。以后弟贵重,宾客辐凑。况恭谦下士,颇得声誉。”这与剧中的“过康”完全两个形象。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剧中的主角只有郭圣通与郭况采用了化名,这实在是因为二人在剧中的化身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相差太大,为了表示对郭圣通以及郭家的尊重,故采用化名。

 

  郭圣通被立后、废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剧中,“过珊彤”被立为皇后,主要是由于河北众将的强大压力,更因为刘秀四面作战,江山不稳,不得不屈服于“河北集团”的压力。在此,刘秀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愿与无奈,让人同情。

 

  事实上,以上因素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只是没那么明显与强烈。刘秀之所以选择了郭圣通而非阴丽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东汉建国中,阴丽华起的作用很小,远远低于作为连接真定王室与刘秀之间桥梁的郭圣通。在出身上,阴丽华虽出身豪族,但无法比拟刘氏王族。且郭圣通已有子,与刘秀在河北还有“患难之情”(阴丽华一直呆在南阳)。

 

  第二,虽然刘秀认为阴丽华“雅性宽仁,有母仪之美“,有立她为后的倾向,但刘秀对郭圣通并不排斥,单就感情而言,此时二人在刘秀心中的地位基本持平。

 

  第三,朝臣倾向于立郭圣通。郭圣通在东汉建国中,起到一定作用,且一直伴驾左右。东汉初年的功臣宿将,除了少数人是刘秀去河北之前追随的,大多是刘秀在河北征战期间追随的,只知郭圣通,而不清楚有阴丽华。且郭圣通有子,这是保障王朝传承的根本。因刘秀常年征战,朝臣更加需要继承人。

 

  第四,阴丽华本人对后位“坚辞不受”。这恐怕是真心实意的“坚辞不受”,因为阴丽华有自知之明,无论从出身、资历、子嗣、对政权的作用和对朝臣的价值等各个方面上来说,自己均无法跟郭圣通相比。

 

  第五,真定王刘杨意图谋反,还未有所动作,便被诛杀,真定集团人心惶惶。建武初年,政局动荡,北方幽州彭宠反叛,内有内黄五校作乱,刘秀面临关中、南阳、淮阳等地多线同时作战的困境。新生政权面临巨大危机,搞不好就像更始政权一样匆匆覆忘了。虽然此时真定集团难以与刘秀对抗,但可以联合彭宠共同反叛,刘秀则抽掉不出足够的兵力平乱。此时唯有设法安抚,郭圣通被立皇后,刘强被立太子,刘杨之子袭封真定王,以此缓和与真定集团的矛盾,稳定新生政权。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