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帝国气象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

  2016年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作者马雅贞,系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长期从事明清地方艺文和宫廷图绘研究。1月11日,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举办了“《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学术专书发表会”,在发表会上,马雅贞逐层揭开了清宫战图背后的帝国隐秘,带领读者走近这本积十数年之功而成的清史新著。

清朝的帝国气象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

  马雅贞副教授在发布会现场

  马雅贞的报告首先谈及了清史研究中“汉化说”与“新清史”之间错位的分歧,她指出从双方关怀的核心问题和研究的重点看,双方的争论是一场“没有交集的对话”。然而在研究中国本部(China proper)的汉人社会时,双方研究出现了交集,“新清史”的解释包容了“汉化说”——清朝统治者将汉人整合在清帝国超越所有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共时皇权(simultaneous emperorship)之中。由此,马教授发问:从被统治者的角度看,汉人社会何以被统治了近三百年?清廷采纳了汉人传统的王权思想,就足以让汉人长期接受满人的统治了吗?清朝皇帝以儒家思想作为汉化政策的核心,就能赢得儒家精英的长久支持吗?在满人对汉人近三百年的支配关系中,除了中国传统王权与汉化政策,是否还需要其他的机制与过程使这种支配关系得以确立并维系?

  由这些问题出发,马雅贞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全书架构,对明清战图在权力场域变迁中的流变与运作进行了梳理。

清朝的帝国气象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

  明苏愚《三省备边图记》之《柘林破海寇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代文集中对当时战勋图绘的记录,经常以官员个人事迹为中心,尤其是某些特定官员的勋功。这个现象与明代文集记录中为数众多的宦迹图的盛行有关,明代宦迹图经常依照官员生涯的时间顺序,选取重要事迹描绘成图,有以册页或长卷表现不同经历者,也有仅绘个别事件者。战争相关的图像属于明代官员视觉文化的一环,随其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刻版成书的战勋图像。这种影响也波及商业。针对晚明时人对倭寇的兴趣,当时的一些绘图作坊即以官员战勋图的形式绘制相关内容的商品贩售。

  到了清代,从皇太极、康熙朝到乾隆初期,宫廷都以不同方式对明代的官员宦迹图与战勋图进行了改变。

  因为中国曾援助李氏朝鲜抵抗丰臣秀吉的入侵,中朝官员的交流因此变得更为密切,这促发了朝鲜官员宦迹图与战勋图的制作。17世纪,官员勋迹图在东亚的流行应该也影响了当时正在崛起中的满洲。清初,皇太极为其父清太祖努尔哈齐制作的“太祖实录图”,可以说就是这股风潮下的产物,这是汉人皇帝实录与士大夫宦迹图的结合。与明代官员宦迹图相比,“太祖实录图”在选择描绘的内容与战图表现上都很不寻常。“太祖实录图”描绘了满洲源流、努尔哈齐的神武形象、扩充八旗,以及满洲从削平诸部到对明作战的历史进程,这已经不只是努尔哈齐个人事迹的图册,而是皇太极对满洲开国英雄与满洲开国史的一种系统的展示。

清朝的帝国气象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

  清《满洲实录》之《太祖率兵伐乌拉》(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