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毛泽东除了曹操还最推崇谁?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很注意作者罗贯中的思想倾向。他对曹操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代表进步一方”,而刘备所要扶持后来又继承了的汉则是“没落的”。l957年4月10日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而后1959年他同工作人员谈话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强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光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朱熹以蜀为正统。明朝时,北部民族经常为患,所以罗贯中也以蜀为正统。”显然,毛泽东是不同意罗贯中的评价的,赞成郭沫若为曹操翻案。从他的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看,他对曹操其人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他认为作者罗贯中的这个倾向同他所处的时代情况有关。此见解极为精辟。

 

  毛泽东很喜欢《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这段故事,特别注意其中几位主角的年龄和才干。他在1953年5月3日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的谈话时说:“三国时代,曹操率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共青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这行吗?”

 

  1957年4月上旬,在四省一市省市委书记思想工作座谈会上,谈到要提拔党龄短、年纪轻但有能力的干部时,毛泽东说: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孔明27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之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1964年3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那时27岁,孙权也是27岁,孙策起事时只有十七八岁。周瑜死时才不过36岁,那时也不过30岁左右,鲁肃40岁,曹操53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1965年1月25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又说:“看起来还是青年人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27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20岁,孙权更小。”

 

  从毛泽东关于《三国演义》的谈话来看,他是联系自己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三国演义》的事件人物,肯定其所长,分析其失误,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