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

  殿试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

  试卷

  科举制为什么有强大的生命力?

 

  陈文新: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的时间长达一千多年。这期间朝代经常更迭,但都照样实行科举制度。科举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科举制度有那么多问题或者说弊病,为什么还有那么强的生命力?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功能,一方面是选拔人才,让寒门子弟有了改换门庭的可能,让有能力的读书人有机会与帝王共享权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同等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淘汰人才方面副作用最小。

 

  当一个社会消化不了那么多人才的时候,就必然有一部分人才找不到用武之地。人才没有得到合理的任用,对人才个人来说是一件难以承受和难以面对的事情,而对于社会来说,就必须用一个较好的方式,让他们即使在心理上依然有忿忿不平的情绪,但至少在行动上能够不和社会形成一种剧烈的对抗。科举制度在解决这个难题方面效果是比较好的。第一,考生并不认为他是被朝廷刷掉的。因为在明清时代的殿试中,皇帝从来不刷人,皇帝的作用是定名次、提高考试的规格。有皇帝做主考官的考试,当然是规格最高的考试,考试也因此显得庄重、隆重、有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有助于加强考生服务于国家的意识。第二,考生也不认为他是被某个考官有意识地刷掉的。在科举考试中,所有被刷掉的人,除了极少数人认为他们是被某个考官有意识刷掉的以外,大多少人不会这样想,因为在宋以降的考试中,一个考官,我们且不说他有意识刷掉一个人很难,他有意识录取一个人也很难。考官很难知道他改的是谁的卷子。科举制度在淘汰人才方面副作用较小,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而世卿世禄和两汉的察举制,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副作用。

 

  说到中国科举制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不能不提它在传统读书人人格塑造方面的功能。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为什么进士群体更能与王朝同患难共命运?当然与他们得到了王朝的好处有关,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进士阶层重视价值担当。儒家强调杀身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用传统儒家经典来做考试教材,的确有助于让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人以人格上的精英来自居——不是一般意义的精英——是人格的精英。

 

  刘海峰:补充一点,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的结果。这其中当然有科举制度的因素。

 

  金惠经:朝鲜被日本灭亡的时候,最顽强抵抗的也都是科举出身的人。其实这些现象,我想世界各地都一样。遇到国家危难的时候,这些冲在最前面的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