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战史上首次坦克大战:关东军23师团基本被歼灭

  【苏联制胜有何秘诀?】

 

  在刚刚经历大规模肃反、军队精英几乎全遭剔除的情况下,苏联为何能轻而易举完胜战争狂魔日本?答案有五——

 

  其一,苏军精通草原上的大兵团作战,关东军主要依靠步兵夜间袭击。

 

  苏联军队继承了当年蒙古骑兵大兵团机动作战传统,坦克装甲车辆、飞机、火炮、后勤车队、重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这一传统完成了现代化。这种机械化战法在开阔的平坦地形上有明显优势。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东普鲁士诸战役就是证明。日军基本上仍系旧时代的旧战法,主要依靠步兵夜间袭击。这种战法无力与苏军抗衡。后来在二战期间,苏军攻入我国东北全歼日本关东军,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苏军在装甲车和坦克方面占有优势,而日军的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陆军装备实力远逊于苏军。

 

  苏联军事工业发达,武器装备先进,数量庞大,品种齐全。诺门罕战役双方投入的作战兵力大约均为5万~6万人,但双方兵力的编成、结构和使用有差别。苏军侧重机械化部队,在坦克、装甲车辆、后勤运输上占优势。火炮数量双方大体相当,但苏军大口径炮数量占优,射程较日方远,弹药供应充足,每门火炮发射的弹药相当于日军的3~4倍。

 

  苏军坦克无论在功率、装甲、重量、火炮口径、火炮长度还是在射程、车速等方面,均比日军高出不止一个档次。在战斗中,日军第1坦克师团参战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几乎全被击毁。日军不仅坦克低劣,而且战术单调,失败是必然的。

 

  其三,苏军最终掌握了战场制空权,影响了诺门罕战役的结局。

 

  战役初期,双方航空兵实力大体相当,苏军飞机数量略占优势,一线配置作战飞机250架(战斗机150架、轰炸机100架);日军作战飞机150架,由于已在中国战场作战两年,侵略经验丰富,特别是在6月27日偷袭轰炸塔木斯克机场(蒙古境内)的战斗中,击毁击伤近百架苏军战机(日方资料称124架),改变了空中力量对比。但苏军极为重视制空权的争夺,苏军总参谋部很快调来最优秀的飞行员,并从内地转到战区大批新型伊—16战机和海鸥式战机。在激烈的争夺制空权作战中,苏军渐占上风。战争后期,苏联空军不仅在战场上实施近距离对地面的空中支援,而且轰炸了日军腹地的将军庙机场及后勤设施。由于损失了大量最有经验的飞行员,日军在空中已处弱势,制空权易手。

 

  其四,苏军能够胜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日军陆、空军主力被牵制在武汉、广州战役,对诺门罕地区的日军无后继增援实力。1939年8月30日,诺门罕日军被围歼当日,日军参谋总长向关东军司令官下达命令:“大本营的意图是在处理中国事变期间,以帝国军队的一部分在满洲防备苏联,维持北方的平静。为此在诺门罕尽力不扩大作战,筹划迅速结束之。”

 

  其五,指挥官朱可夫才是苏军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朱可夫与关东军统帅部PK,毫无疑问,朱可夫胜出。

 

  朱可夫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爆发后的次年加入苏联红军,在与高尔察克白军的战斗中从士兵升至连长,后升任骑兵团团长、坦克团团长、骑兵旅旅长、骑兵第4师师长、骑兵第3军和第6军军长等职。朱可夫担任骑兵团团长时,就主张建立坦克兵团,反对按传统的办法将坦克分散配属给步兵,以发挥快速突击的作用。苏军组建第一批坦克部队时,总参谋部要选拔两名杰出的骑兵团长担任坦克团团长。斯大林确定的最后人选是:朱可夫和帕伏洛夫。朱可夫以极大的热情和上进心投入工作,以罕见的耐心和克制态度去做那些看来是细小的事情,并以讲究方法和深思熟虑的态度要求别人完成任务,很快就把这支部队治理得井井有条。上级每次组织军事演习,朱可夫团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而朱可夫一举成名,却是在诺门罕战役之后。1939年6月2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在莫斯科接见了朱可夫,派他到诺门罕前线指挥作战。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派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对日军的作战特点比较了解。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