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母亲为杀人犯儿子伸冤11年:2年跑10趟最高法

 

  回归

 

  韦蜀勋关注每一起沉冤昭雪的案情,聂树斌案、徐辉案、念斌投毒案、云南卢荣新案……有时候她在电视里看到案情,就拿笔记下来,有时候是邻居看到报纸报道,也给她送过来。其中某些案件,她觉得和自己的儿子情况很像。

 

  78岁的韦蜀勋想去看看身体,虽有城镇医保,但还是舍不得看病的钱。每隔半个月,她才敢给大儿子打一个电话,既怕老大担心自己,也担心大儿子的病情,更怕麻烦老大。“哥哥也是支持申诉的,相信弟弟有冤。但是他的癌细胞被查出已经转移到肺部。好在老大精神头不错,还在坚持上班,毕竟,不上班就没法养活一家人。”韦蜀勋还惦念着读小学六年级的孙子,最想听到孙子的声音,“他现在太胖啦,要运动,但是成绩很不错,班上前几名,和他爸爸一样聪明。”

 

  只有提到孙子的时候,韦蜀勋脸上才又见到了难得的笑容。她一直都是位母亲,慈眉善目,为儿操劳,但有生之年,她是否还能如这普天下的母亲一样,在余生尽享天伦呢?

 

  韦蜀勋说,只有一个字,等。

 

  记者手记:迟到一年的后续

 

  在2016年5月16日的报道中,记者曾写下,新闻117将持续追踪这一事件。然而这一等,便又是一年,案情却依旧没有任何进展。

 

  去年春天,我在律师事务所里第一次见到韦蜀勋,这一年,我们之间没有断过联系,大娘经常给我打电话。

 

  作为记者,我总想多问她事情有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以及河北高检的最新回复,但是没有,她说:“就是有些情况想再和你念叨一下。”

 

  她说的很多疑点,因为反复听过多次,有时候不等她说下句,我大概已经知道她要说什么,这里仅指她申诉材料里曾经提到过的内容。

 

  双方就都陷入了沉默。后来我们就聊别的,她告诉我张明最近在狱中状态不错,她告诉我要去海南过春节,我让她多注意身体。

 

  我们也见过多次,在报社的传达室,在报社的沙发区,在她的家中,她也给我写信,至少寄了两三封。

 

  第一次去她家中,看了很多材料,翻拍了近百张照片,韦大娘坚持挽留我一起吃中饭,便在厨房里忙活了起来,三菜一汤,她说是家常便饭,但还是能看出精心做了两条鱼。那顿饭很香,是母亲做菜的味道,但我吃得却是味同嚼蜡,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我说,除了报道,给您申请个“轻松筹”页面吧,说不定有好心人愿意帮助您。但她最终还是婉拒了,“大儿子说能靠自己的时候不要麻烦别人。”

 

  后来,我陪她去了一趟保定探监,那是她第一次坐津保高铁,返津后她一直坚持要给我车票钱,我没收。希望能以此弥补一些我的愧疚之情。但那一次,我听到了张明的声音,声音低沉,他在电话那头说,感谢我帮助他的母亲。

 

  河北高检的电话我也打过,一次次的忙音让我放下电话转身就开始忙新的工作。这让我觉得惭愧,以至于这篇后续报道一拖再拖,成为我心中的疙瘩,却是无法回避的责任。

 

  希望河北省最高检能尽快启动司法程序,重新认定这起疑点重重、不断喊冤的案件,把案件事实的认定建立在扎实的证据基础之上。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才能提振人们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只有如此,才能让真相回归,给母亲以交代。

 

  今天是母亲节,愿天下再没有为儿女伸冤的母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