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到皇帝都耗尽一生争取这个死后虚名

官员到皇帝都耗尽一生争取这个死后虚名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谥法在历代稍有不同,宋代以后,文正相当于是文官的最高谥号,是官员们梦寐以求的,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就相当于当代国家领导人去世后发讣告中所称呼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忠诚的共chan主义战士……卓越的……领导人”一样,是最好的称号,而普通的谥号,如文敏、文和等等,就比较普通了,仅仅相当于“某某战线的优秀领导人”之类。

  明清两朝,谥法已经有相当严格的体系,清代时候,有“唯‘文正’则不敢拟,出自特恩”的说法(《清史稿?礼志十二?凶礼二?赐谥条》)可见文正这个谥号的重要性。有统计在我国整个古代历史中,有谥号的人超过万人,但是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宋朝有9人,元朝有4人,明朝4人,清朝8人。可见 只有功劳极大或者品行操守极好并得到皇帝认可的才有可能得到文正的谥号。

  明武宗朝的大学士李东阳死前,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清朝得到文正的汤斌,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刘统勋即刘墉刘罗锅的父亲,历任要职,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谥号文正;曾国藩则平定太平天国内乱,于朝廷功劳极大,是中兴名臣,去世后慈禧太后给了他文正的谥号。

  而同为中兴名臣的李鸿章算是曾国藩的学生,创办了淮军,平定捻军之乱,创办北洋水师,也是近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他得到的谥号是文忠,比文正低了几级。

  张之洞也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近代著名的汉阳铁厂就是他创建的,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要职,谥号则为文襄,比文忠又低了好多级。

官员到皇帝都耗尽一生争取这个死后虚名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以上这些谥号,无论级别高低,还都是好的称号,所谓“美谥”。有好当然也会有坏,在表扬赞美的同时,当然也会有坏的谥号来贬低惩罚奸臣、残暴君王等等。如夏桀、商纣王、周厉王(杀戮无辜曰厉)等等。秦桧的谥号曾经为谬丑,也算是非常差的谥号了。

  大臣对于好的谥号梦寐以求,为了一个好一点的字而劳心劳力,最终还是要看皇帝的意思,皇帝或说是最高统治者对谥号有予取予求的权力,但是皇帝自己死后的谥号却是让大臣绞尽脑汁,尽量想出好的字眼去形容皇帝一生的功绩道德,即便是平庸的皇帝,也要从各个方面去形容,

  明朝皇帝的谥号已经达到了十几个字,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朝皇帝的谥号字数更多,如乾隆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达到了二十多个字, 这些字形容出来,赞美已经到了极点了,自古皇帝就被视为是天子,所以,死后的谥号已经远远超出了“伟大光荣正确”这样的意义了,看着都和神仙差不多。

  即便是比较平庸的皇帝,如咸丰皇帝,任内功业乏善可陈,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先后爆发太平天国宗教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即便如此,他死后的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虽然没有自称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的乾隆的谥号霸气侧漏,但是也用着二十多字赞美他是个英明的守成之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