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朱自清文学作品大全及个人资料遭扒

著名作家朱自清文学作品大全及个人资料遭扒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朱自清原籍在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朱自清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名作家朱自清文学作品大全及个人资料遭扒

  中文名:朱自清

  外文名:Zhu Ziqing

  别  名: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东海县

  出生日期:1898年(戊戌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1948年(戊子年)8月12日

  职  业: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中国现代著名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

  配  偶:原配:武钟谦 续弦:陈竹隐

  儿  子:朱闰生、朱迈先

  朱自清有两任妻子武钟谦,朱自清的结发之妻,是扬州名医武威三的独生女,与朱自清同庚,14 岁那年就与朱自清定了婚。 当朱自清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朱家欢喜之余,同年冬天为他们完了婚。 武钟谦为自己嫁得这样一个才子夫君,心里自是喜不待言,自此一心一意的侍奉夫君,两人感情十分好。婚后第二年就生了儿子(朱迈先)。1929年11月,与朱自清一起生活了12年的妻子武钟谦因病去世。留下三子二女。

  陈竹隐,1904年出生,朱自清的第二任夫人,四川成都人。1932年8月,与朱自清在上海结婚。陈竹隐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为齐白石、溥西园的弟子,工书画,善度曲。婚后育有二子一女。陈竹隐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工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1990年去世。

  朱自清有过两次婚姻。1916年,他考入北大预科后,当年的寒假回老家与武仲谦结婚。武仲谦与朱自清同龄,是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仲谦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生育六个儿女,分别是长子朱迈先、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1岁夭折)。

  因为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1929年,武仲谦因患肺病不治去世。朱自清先生与第二位夫人陈竹隐相识于1931年4月的一天。1932年,朱自清与陈竹隐结婚,婚后生有三个孩子,他们是朱思俞、朱乔森及幼女朱蓉隽。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 ? 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朱自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朱自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朱自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朱自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朱自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朱自清上火车北去,那年朱自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朱自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匆匆》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朱自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当时的“五四”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却在冷静的沉思后,继续追赶人生的路。“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他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他通过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十二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朱自清墓在万安公墓,位于李大钊陵园的东北方向。朱自清和其夫人陈竹隐的墓地的位置相对僻静,位于大片的柏树荫下。墓碑上,白色大理石上的黑字似重新描过不久。墓盖上除了朱自清的生卒年月外,只写着:“故国立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并没有墓志铭。花丛之间,藏着“朱自清先生永垂不朽”的白色条幅。

  朱自清故居在安乐巷27号,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右边并列的两间客房,是当年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也是朱自清和他夫人陈竹隐的新房。屋中陈列的书橱、烟斗和文房四宝是朱家后人捐献的朱自清生前遗物,现在都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朱自清在全国居住过很多地方,而扬州的“朱自清故居”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朱氏旧居,其中书房和卧室更是保持了当年的原始原貌。朱自清故居目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公民示范基地,并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