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帝国气象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

  康熙朝的大型视觉艺术侧重的是呈现皇帝作为“圣主”的形象,对官员宦迹图的收编,也着重描绘康熙治下的盛世。不同于“太祖实录图”中强调努尔哈齐个人的神“武”,康熙朝突出的是皇帝的“文”治成就。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康熙帝不重视武勋,只不过他对此的表达,是通过呈现以告成太学的军礼、将战碑立于太学/孔庙,以及新创官方史书方略等独特方式,以此建构清朝的武勋文化——其重点不是要塑造皇帝个人的神勇,而是以仪典的方式提升到帝国的层次。

清朝的帝国气象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

  康熙出巡图

  乾隆前期亦是延续康熙对典礼的重视,一方面将更多相关活动纳入军礼的范畴,另一方面则开始以成套长卷与大型贴落描绘这些仪式。

  乾隆为应对为时多年的平定准噶尔与回部战争,发展出新的战勋图像。虽然说,乾隆初期有延续康熙朝对武勋仪典的重视,展开成套的仪式图绘,但由于大规模的回疆之战经累多年,战争没有结束,就无法在没有举行胜战典礼(如凯宴等)的时候绘制战勋图。不过,面对接连而至的告捷和不断前来觐见的蒙古部众,帝国也需要一定的表达,于是,出现了新的战勋图——“得胜图”。

  另外,在回疆之战结束后,乾隆帝建立了一个新的用于展示帝国武勋的空间,即紫光阁。紫光阁位于中海西岸,是明清皇家园林西苑内的经典景致,本为明清皇帝观骑射、试武举的场所。随着乾隆帝“十全武功”的建立和帝国版图的扩展,紫光阁的地位愈加显赫,1760年乾隆决定重修紫光阁,仿照汉代的云台和唐代的凌烟阁,在紫光阁内悬挂战图及功臣像,以表彰战绩并展示帝国武功的威仪。紫光阁的修缮完成后,从次年开始,清代帝王每年正月都在这里例行赐宴外藩蒙古王公。战图和功臣像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炫耀国威,褒奖战功并慑服藩属的作用。

清朝的帝国气象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之《凯宴成功诸将》,绘制了乾隆帝在紫光阁宴请西征将士庆祝凯旋的场景。

清朝的帝国气象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

  紫光阁功臣像:二等侍卫特古思巴图鲁塔尼布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历经5年鏖战取得了西北回疆战事的最终胜利,乾隆规划了前所未有的记功方式——制作《钦定平定准噶尔回部战图》铜版画,以表彰功勋。为此,命郎世宁等西洋画家绘制了16幅“得胜图”,并将图稿送往巴黎,制作铜版画。小幅的《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画稿在改制为铜版画的大幅画作——紫光阁战勋大图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战图对仪式图的比重,调整西洋透视法,并传承“太祖实录图”对丰富作战细节与军事秩序的战争概念,形塑出清军王师作战的恢弘场面与细节,建构了明代以来个人勋迹图所无法企及的帝国武功形象。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