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老子究竟是不是葬身大陵山

  三、老子葬于大陵山的文物

  老子葬于大陵山吾老洞之后,其文物虽然代有损坏,现存世尚有碑石、石雕、古建筑,及待于考古发掘的大量丰富的文化堆积层。笔者查阅文献和调查大陵山吾老洞的文物,共得碑石12块,明代石雕像3座。现有古今建筑50余间,其中碑石元代1块,明代2块,清代9块。明代状元康海和清代状元毕沅题写的碑石尤为珍贵。

  (一)大陵山现存碑、石刻

  1、《楼观先师传碑》。元至元三十年(1293)刻石,螭首素方座,高1.80米,宽1.10米,正书,朱象先撰并书,是道教历史上的著名碑石。其碑阴下院名中,有“老子冢,就水西,老子墓”等名称。

探秘:老子究竟是不是葬身大陵山
 

  2、石雕像。在大陵山吾老洞上的老子祠中,共3尊,明隆庆年间(1567—1572)或以前刻,青石质。老子坐像,高1.83米,神清气朗,庄严慈祥。尹喜石像,高1.05米,徐甲石像高l米。

  3、《重修吾老洞殿宇记碑》。明万历四年(1576)十一月状元康海撰文,方演惠书丹,王崇礼篆额。碑竖吾老洞道院,字尚清晰。

  4、《吾老洞石匾》。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立,高宗砺书,汉白玉石,高0.2米,宽0.64米,嵌于吾老洞门额,字迹清晰。

  5、《重修吾老洞上院记》。清康熙二十年(1681)夏立,周至知县章泰立。碑已佚,文存《楼观台志》(1944年)。

  6、《重修吾老洞老君庙碑》。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吾老洞主持张中果立石,太白山人李柏撰文,原竖老君庙前,碑已佚,文存《楼观台志》(1944年)。

  7、《吾老洞四址山图刻石》。清乾隆十一年七日二十七日(1746年9月12日)刻立,长方横式,宽1米,高0.7米。石面线刻吾老洞道观四址俯视图。中有“东至就峪河”……“四址之内并无民业”、“吾老洞四址分明,住持道人翟无濯”等。原在吾老洞道院,清末道观毁后移至说经台。今嵌于楼观说经台老子殿东山墙外,碑面完好,字清晰。

  8、《周至知县任张来泰住持吾老洞告示》。清乾隆三十六年(1761)刻立,高0.45米,宽0.6米,正书,高宗砺书,字迹清晰。现嵌在楼观说经台老子殿东山墙。

  9、《老子墓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七月刻,陕西巡抚毕沅书。高约2米,宽0.72米,厚0.25米,碑为圆首,现竖于大陵山老子墓前。

  10、《张来泰真人墓碑》。清道光四年(1824)九月刻立,高1.75米,宽0.6米,厚0.15米,额“皇清”,路天叙书丹。张来泰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61)任吾老洞的主持。碑完好,字迹清晰,存楼观说经台碑亭。碑阴刻有800余人姓名。

  11、《关尹喜墓碑》。清道光四年(1824)刻立。圆首,身首一体。高1.50米,宽0.70米,厚0.14米。中隶书“周大夫关尹喜墓”,□元弼书丹,合台道众等立石。1968年楼观台文物管理所由西行村桥面拆回,现存于楼观台宗圣宫遗址内。碑身已断为两节,碑座在大陵山吾老洞西的尹喜墓前。《楼观台道教碑石》一书称座佚,误。

  12、《重修吾老洞碑》。道光七年(1827)立。碑已残,存吾老洞。知周至县事蔡凤撰文,廪膳安邦书,监院吴明亮立。

  13、《增修说经台各下院并清厘山场租地碑》。清道光七年(1827)道人刘礼罡撰并书,监院朱教先立,文中叙述楼观台和大陵山的建筑“风雨飘摇,金碧失色”,化缘修葺吾老洞等处建筑之事。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