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苏轼烹饪羊肉:羊蝎子因改名“东坡羊蝎子”

 

  酷爱羊蝎子的苏东坡

 

  宋朝的大名士苏轼和羊肉缘分颇深。苏轼性格耿直,仕途坎坷。宋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新党贬斥。好不容易熬到宋神宗去世,旧党上台。苏轼却反对彻底废除王安石的新法,仕途再遇障碍。最倒霉的是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再次上台,苏轼被贬斥到惠州,从此再无翻身的机会。今天的惠州市地处珠三角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在北宋时,这里可是偏僻荒凉,民生凋敝。对于这个没有前途的罪官,苏轼身边的姬妾们纷纷离他而去,只有那位给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灵感的红粉知己王朝云,一直陪在身旁。不幸的是由于水土不服,王朝云常年患病,最终逝于惠州。面对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苏轼依然倔强的生活着,并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他喜欢吃荔枝,学习古法酿酒,甚至凭借自己多年对美食的造诣,不断发明改进羊肉的新吃法。

 

  苏轼发现杏仁茶和羊肉同煮,滋补身体,口感更佳。羊肉和胡桃合煮,能消除羊肉的膻腥之味。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信里记载了和羊肉相关的趣事:惠州市场寥落,商品匮乏,然而每日杀一只羊。因为苏轼是被贬斥的罪官,所以不敢与当地权贵争抢好的羊肉。于是苏轼私下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一般没人要的羊脊骨,在这些骨头之间也有一点羊肉。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苏轼终日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味道。苏轼大约三、五日吃一次羊脊骨,并在信中调侃苏辙,你生活优渥,多年公款吃喝,饱食好羊肉,把牙齿都陷进去了,也碰不到羊骨头,怎么能明白这种美味呢?在信末,苏轼还幽默了一把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每次自己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苏轼爱吃羊肉还影响了身边的人。苏轼的朋友韩宗儒也酷爱吃羊肉,可惜家里穷,买不起。当时苏轼的字在北宋已经闻名。韩宗儒就把苏轼写给他的信,送给殿帅姚麟,一次就换了十几斤羊肉。自从发现了这个好办法,韩宗儒不断给苏轼写信,让苏轼回信。次数多了,终于有人告诉了苏轼:“东晋的时候王羲之用字和道士换鹅。现在你的字被人拿去换羊肉了。”苏轼听完大笑。之后不久,韩宗儒又让仆人给苏轼送信,并要求把回信快点拿回来。仆人见到苏轼,一再催促苏轼回信。苏轼笑着说:“你回去说,今天屠户休息,没肉吃了。”南宋时,苏轼的诗文更加著名。著名诗人陆游曾说:建炎朝以来,学者一致推崇苏轼的诗文,尤其是四川文人最为推崇。当时流行一句话:通熟苏轼文章的人,能吃羊肉;不懂苏轼文章的人,只能喝菜汤了。看来苏轼在后世和羊肉的缘分越来越深了。

 

  苏轼吃羊脊骨基本算“武吃”的范畴。苏轼可能没想到,他喜欢的羊脊骨,千百年后竟然逐渐兴旺发达起来,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羊蝎子”。据说,清朝康熙年间,一次蒙古奈曼部的王爷打猎回府,突然被一阵奇异的香味所吸引,派人打听,原来是府里新来的厨子正在煮羊脊骨。王爷赶紧让人呈上享用,赞不绝口。因为整条羊脊骨的形状像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蝎子,于是被命名为“羊蝎子”。清代蒙古王公与清朝皇室之间交往频繁,羊蝎子也传入宫廷,获得了康熙帝的赞许,从此羊蝎子被列入皇家御宴。不久,其他达官显贵也跟风而进,将羊蝎子添加各种新佐料,改进制作方法,使肉嫩汤鲜更进一步。再往后,羊蝎子逐渐流传入民间,成为北京城老百姓喜欢的美食。

 

  笔者对这个传说表示怀疑,因为吃过羊蝎子的人都知道,如果想吃羊蝎子,必定两手是羊油,且羊脊骨极难啃,吃相很不雅观。作为普通百姓无所谓,但皇家是最讲礼仪的地方,让皇家人为代表的贵族,当众不顾仪态的大啃羊骨头,估计不太靠谱。笔者也查阅过部分清朝宫廷正式宴会的菜单,并未见到羊脊骨这类菜肴的名目。其实,羊蝎子真正的流行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中国人,逐渐从吃饱发展到寻求健康,羊蝎子汤含钙的高优点被发现,于是从北京慢慢兴起吃羊蝎子火锅的热潮,大街小巷不时能见到各种经营羊蝎子的饭馆。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这股风潮流传到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某些专营羊蝎子火锅的饭店已经成为全国巨型的连锁企业。如果苏轼泉下有知,不知是不是也深感欣慰呢?只是今天羊脊骨的制作方法与古法不同,或许可以用苏轼的烹饪之法,另开一家“东坡羊蝎子”,告慰先贤。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