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鲁迅真相:“反右运动”时不闭嘴就坐牢?

历史揭秘,历史趣闻,野史秘闻,反右运动,毛罗对话,毛泽东鲁迅

  毛泽东与鲁迅都是20世纪的伟人,两人虽不曾谋面,但在革命战争年代都彼此倾慕,互相了解。

  1957年,影响全国的“反右运动”开始,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因向政府提意见而遭清算,几十万人被错划成了右派。于是,有人想起了不畏强权,一生都在批评国民党政府的鲁迅。

  这个被毛泽东称为有“斗争精神”,“决不妥协”的鲁迅,倘若他活到了反右时代,又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一段著名的“毛罗对话”由此形成……

  时过56年,人们对这段对话的真实性始终争论不止。那么,它到底是真实存在过的还是人为杜撰的呢?这段简短的对话又为何会成为当今人们不断讨论的热点话题呢?

  周海婴披露“毛罗对话” 亲历者纷纷撰文回应

  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问世。在本书的最后,周海婴披露了一段鲁迅与毛泽东不为人知的一次“交锋”:  这件事要从母亲的老朋友罗稷南先生讲起。他思想进步,崇敬鲁迅,生前长期埋头于翻译俄国高尔基的作品,五六十年代的青年接触高尔基的主要文学著作,几乎都是读他的译著。  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惯例请几位老乡聊聊,罗稷南先生参加了座谈。此时正值“反右”,罗稷南老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  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一个近乎悬念的询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作声。我是在1996年应邀参加巴人(王任叔)研讨会时,这位亲聆罗老先生讲述的朋友告诉我这件事的。【详情】

  此事经周海婴披露,一时激起千层浪。有人对此进行批驳,认为当时罗稷南已去世,此事早已成为孤证;有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这么回答是完全有可能的。  几天后,声称自己是亲临罗稷南讲述内容并转述给周海婴的贺圣谟发表了《“孤证”提供人的发言》。文中提到:  1965年,罗稷南在散步时亲口告诉贺圣谟:“1957年夏天,毛主席在上海请一些人座谈,会上我问毛主席,要是鲁迅现在还活着,会怎么样?毛主席回答说,无非是两种可能,要么是进了班房,要么是顾全大局,不说话。”【详情】

  贺圣谟的这篇文章反而使得这场争论愈演愈烈,两派观点更加相持不下。直到2009年,另一位见证人,作家黄宗英发表《我亲聆罗稷南与毛泽东对话》一文,将此事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黄宗英在提到毛泽东回答罗稷南问题时的描述更加形象:“‘鲁迅么——’毛主席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爽朗地答道:‘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这段生动形象的描述,因其由现场见证人提供而成为“毛罗对话”的直接证据,甚至被称为一桩“铁证”。自此,关于“毛罗对话”是否存在的争论似乎落下了帷幕。 【详情】

  对“毛罗对话”的质疑:是真相还是迷雾?

  鲁迅研究专家,记者秋石对此三人的回忆质疑最为强烈。秋石列举了黄宗英文中的种种错误,并声称有2700字涉嫌造假,对此进行了逐一批驳:  黄宗英写道,除她以外,所有出席过当年座谈会的人“如今大概多已不在人世了”。经我一次又一次实地寻访追踪复核,在她撰写及发表此文时,尚有8-9人健在。  刊登该文的报纸竟然将新华社原发稿中的“毛主席和上海各界代表人士亲切交谈”的说明文字擅自改成了狭义范围的“1957年7月7日,毛主席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与上海文艺界人士座谈”的用词。  这样的改动,显然是为了迎合、突出这位疑似唯一活着的“亲聆者”独具的文学、艺术的双重身份,借以强化由其一手杜撰的那个“亲聆”内容的“真实性”。  黄宗英在其文中捏造了所谓“毛罗对话”的内容,我从有关人员的回忆中获得了毛泽东与罗稷南的真实对话,包括毛泽东代表中共感谢罗稷南翻译出版了弗.梅林的《马克思传》的第一个中文版本。  据一位现场亲历者讲,确实谈到了鲁迅——也确实是由罗稷南说起。毛除了重申四个月前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四次有关鲁迅、鲁迅杂文的认识与论述,他的原话是:“依我看,鲁迅的性格,即使住进了班房他还是要说,要写的……”  而且,更加令人难以理喻的是,被“亲聆者”黄宗英对外信誓旦旦宣称的“完全一致”,在仅相隔一天刊出的《南方周末》与《文汇读书周报》所刊同一标题同一内容的《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的“纪实”中,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场景的描述,竟然出现了二十来处的不同文字描述,包括那些由她本人加了引号的对话内容,也是如此。【详情】

  除此之外,也有人从毛泽东、罗稷南和黄宗英三人说不同方言而互相很难彼此听懂作为突破点,来对此回忆进行质疑。该文写道:   黄宗英原籍浙江瑞安,生于北京,长期在上海工作,不能完全听懂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话。据黄宗英回忆,她当时就偷空悄悄问在场的老电影导演应云卫:“应家伯伯,侬阿听清爽要关勒监牢里?”(上海方言,意为:你是否听清楚要关进监牢里?)而应云卫并未直接肯定,只是笑着对她说:“清爽勿清爽,当伊呒介事。”(上海方言,意为:清楚不清楚,你就当没这事)。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黄宗英的这篇回忆文章最早发表于2002年12月,在这个最早的版本中有这样一句关键性描述:“毛主席对照名单扫视会场,欣喜地发现了罗稷南,罗稷南迎上一步与主席握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他俩一个湘音一个滇腔,我只听出‘苏区一别’的意思。”可见,黄宗英当时对毛泽东的“湘音”和罗稷南的“滇腔”并不能完全听懂,而“只听出‘苏区一别’的意思”。【详情】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