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化石 可以清晰看到羽毛

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化石 可以清晰看到羽毛

  邢立达(右)和瑞安在展示存有恐龙尾巴的琥珀标本。  琥珀里的恐龙有什么特别?  说起恐龙,人们不是想起它们在电影里那令人畏惧的形象,也许就是想到冰冷的骨架化石。骨骼化石无疑是了解恐龙的重要材料。但它们往往只能保存生物的硬质结构,而无法留住软组织。相比之下,琥珀中的动物标本能提供大量的细节。早在今年6月,邢立达和麦凯勒的团队就在琥珀中首次发现了古鸟类的翅膀。  “之后我意识到,有着类似尺寸的非鸟小恐龙,也是有很大的几率会出现在琥珀之中的。”邢立达说。  这一次,他们找到的是一段展开后长约6厘米的非鸟恐龙尾巴。他们推测,这只恐龙的全身长度也只有18.5厘米。“当时还是非常激动的。”邢立达回忆说,“做这行嘛,总是幻想着能有这样的时刻,但当那一刻真的到来的时候,反而很快冷静了下来。”  这截毛茸茸的尾巴包含了至少八枚完整的尾椎,它们被三维的、具有微观细节的羽毛所包围——和生前并无二致。  “我研究恐龙数十年,但不曾想有朝一日能看到如此‘新鲜’的恐龙。”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菲利普·柯里教授说。  琥珀里是什么龙?  研究者为这件珍贵的标本起名“伊娃”。“这是我硕士导师的夫人的名字。”邢立达说,“这个荣誉送给她。”为了探清伊娃羽毛掩盖下的尾椎结构,研究团队里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黎刚等人,运用了多种无损成像和分析手段来进行研究。

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化石 可以清晰看到羽毛

  琥珀中恐龙尾巴的微CT扫描图像。  利用这样的3D重建图像,研究者们得以通过尾巴推测这条小恐龙的身份。“这只非鸟恐龙的尾部长且灵活,羽毛沿着椎体有规律地分布。”邢立达指出,这些尾椎没有融合成尾综骨或棍状尾(这样的情形常见于现生鸟类及与它们最近的兽脚类亲戚,如驰龙类),从骨骼形态上看,它与典型的虚骨龙类恐龙(coelurosaur)类似。加上来自羽毛的提示,研究者推断伊娃属于虚骨龙类下的一个演化支——手盗龙类(Maniraptora)。这类恐龙有着细长的手臂、半月形的腕骨和三指形的手掌。从大小上看,伊娃标本尺寸与一种1.6亿前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的手盗龙类——近鸟龙(Anchiornis)相近。近鸟龙的体长仅约34厘米,重约110克。  但是,“基于目前的骨骼形态,我们尚且无法判断伊娃标本是幼年个体或成年个体。”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台北市立大学运动能力分析实验室的曾国维教授指出,“至于伊娃标本的死因,目前我们也不好推断。”他表示,伊娃标本没有挣扎的迹象,也无明显的皂化外观,提示标本在被树脂包裹时已经死去。“但标本并没有明显的腐败特征,说明它可能刚刚死亡,是一具相对新鲜的遗骸。”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