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上杀敌最多的志愿军 归国却遭迫害

 

  死里逃生

 

  出发那天,胸佩大红花的金珍彪被乡亲们敲锣打鼓、夹道欢送出山口。多年后,金珍彪说,他当时想起了被枪毙的那些人,“后怕又庆幸”。

 

  如果说,金珍彪、孙家怀只是急于摆脱无法自主的未知命运,那么对于沅陵县乌宿乡的张平匪部机枪手向明清来说,去朝鲜就是一个死中求生的契机。“虽然他是投案自首,但是按照政策,我们当时还是打算要枪毙他的”,今年82岁的杨先树老人说。因为向明清在其土匪生涯中,“背了七条人命”。

 

  杨先树当年任职沅陵县公安局,是当地选送土匪入朝一事的负责人。筛选中,他发现已在“勾决”名单上的向明清枪法神准、打点射面百发百中,觉得人才难得,便请求公安局长刀下留人,“这个人民愤大是大,但到朝鲜去,未必会投降美国人,估计他民族感还是有的”,因此建议改送朝鲜“戴罪立功”.

 

  “局长一开始没答应,考虑了几天,同意了”,向明清逃过一死。

 

  也有乐观者,如沅陵明溪口镇今年80岁的谢根生老人。谢根生的“土匪”身份,仅仅是因为当土匪头目的叔叔,给他弄了一支枪,而当时15岁的谢根生不愿意入伙,便拖着枪回了家。1950年,他向政府上交了那支“土匪发的枪”,然后继续回家务农,“没给关监狱”。

 

  但在一年后,谢根生接到政府的“学习”通知,去了才知道是填写“自愿入朝”申请表。谢根生当时觉得,参军入朝可能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爽快地填了表格。

 

  土匪和军人,历来是湘西青壮年的两大“主流职业”,而无论是从土匪到军人,抑或从军人到土匪,对他们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身份转换,并没有多少心理障碍。

 

  以凤凰“竿军”为例,这是自清代中期至民国一直活跃在湘西的苗族雇佣军,他们彪悍勇猛,素有“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之说。后来,它便成了湘西军人夸许勇武的傲岸自称。

 

  清朝灭亡后,世代当兵吃粮的湘西“竿军”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参军为国出力、血洒疆场,要么沦为土匪,湘西土匪因此空前壮大。而民国政府与历代王朝政权对待土匪的手法一样,剿不动便抚,于是请土匪头目当县长的有之,当国民正规军营长团长的也有之。

 

  姚大榜就曾被政府招安过,但当了几个月国军正规营长后,觉得“没意思”,便带着整营人、枪,又回到湘西继续当土匪。此外,即便是蒲昭义这样的“兼职土匪”,在入伙前也大多有从军或充任地方保安团丁的经历。

 

  湘西兵匪的界限,由此模糊不清、难分彼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金珍彪、孙家怀等人的积极报名,除了急于摆脱囚徒身份之外,未尝没有和谢根生一样的从军发迹梦想。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