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患者反遭索赔? 医生:不合情但合理合法

  9月11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急诊室成功抢救了一名肺栓塞患者。手术后,患者家属要求医生赔偿施救过程中丢失的个人用品,包括500元现金、银行卡、身份证等。据湖北媒体《楚天都市报》报道,最终双方达成了赔偿1000元的协议。

抢救患者反遭索赔
抢救患者反遭索赔

  毛思倩 摄 资料图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上,评论普遍认为:家属的要求过分,医院、医生不应该赔偿,“于情于理不该在救人成功后恩将仇报”。但有医学专家、医院管理者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该“索赔”事件虽然不“合情”,但合理、合法,医院本应在日常管理中,制定好不同情境下、尤其是急救中患者的财物保管流程。然而现实是,国内的医院大多忽视了这一点,更是缺乏与患方的沟通。

  不合情但合理合法

  急救后索赔事件,引发了一场有关道德的讨论和围观。国内媒体大多以“医生急救时剪坏衣服”“遭家属索赔千元”等关键词关注此事。甚至有印度媒体以《挽救生命的医生,被迫赔偿手术中剪坏的衣服》为题,进行了报道。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名医生在社交网站上披露了更多细节,患者要求理赔“衣服一件、银行卡一张、现金数百,身份证一个,数据线一根,香烟一包,打火机一个,办理银行卡和身份证的误工费”,共1500元。双方协商后,由相关医务人员凑钱1000元赔付给了家属。

  家属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称未要求赔偿剪坏的衣服,《财经》就此事电话询问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对方的答复。

  “如果只是要求赔偿财物,是合法合理的,但是不合情,这也是引起关注的原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李长青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从抢救的紧迫性看,主张对衣物赔偿是一种苛求。在急诊科,抢救生命是分秒必争的。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最佳黄金抢救时间是4到6分钟。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即使生还也将成为植物人。

  在抢救过程中,大动作的翻身、脱衣服往往会加重病情,医务人员通常采用剪破衣服的紧急措施。“比如病人休克的情况下,必须第一时间有效输液,而且必须把衣袖褪下来去输液。病人已经接近死亡,是很难搬动的,搬动有时会加重血压变化从而加重病情,如果不把袖子剪开,直接打针,那么患者会更加危险。”?新里程医院集团首席医疗官王爱亮分析称。此次中南医院事件中,医务人员剪破衣服可能是为了除颤、安装心脏监护仪等比较紧急的抢救生命过程,这也是急救原则上的惯用行为。

  剪破衣服情有可原,可因此丢了衣服中或者患者佩戴的财物,尤其是贵重财物,一般是需要赔偿的。从此次事件中的急诊科监控录像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在紧急抢救成功一一散去后,一名男性医务人员将剪坏的衣服简单看了一眼,丢进了病床旁的垃圾桶。

  “患者在出现意外情况,甚至危及生命时,不可能把所有贵重物品保存好再出意外。”王爱亮认为,患方主张贵重物品的索赔,是可以的。

  家属不在身边,医院对被抢救患者的财物有保管责任,但医院往往也有苦衷。国内大部分医院急诊科的就医环境不佳,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常常拥挤在狭小的空间内,即便是一些省级的大医院也面临如此窘境。

  李长青所在的齐鲁医院急诊楼有三层,一楼负责所有科室的急诊,急诊走廊一半的空间常年当作病房使用。“急诊科突发情况很常见,很难进行严格的管理,偶尔丢失物品也是情有可原的。”李长青说。

  心肺复苏:抓住“黄金4分钟”

  急诊室是经常能见证奇迹的地方。有的时候,这个奇迹是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的。宣武医院急诊科的很多医务人员都记得一个70多岁老年人闯过“死亡关”的故事:那是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平时患有冠心病。有一天晚上,老人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他“咚”地一声栽倒在地。当时,老人的女儿刚好在家。她一看父亲的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全无。老人的女儿当即判断:父亲应该是猝死。她迅速打通了急救电话,同时将老人的身体放平,在家里开始为父亲做心肺复苏,并且一直坚持到急救车到来时才停止。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继续为老人进行复苏,随后送到宣武医院急诊科。

  老人幸运地得救了。事后,老人的女儿说,她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心肺复苏的方法。其实,她做心肺复苏的姿势也未必特别标准。王晶说,发生在医院之外的猝死病例,能够抢救成功的比例很低,甚至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这位老人很幸运,特别是在送到医院之前,他的女儿拉了老人一把:能够迅速拨打急救电话,能够进行心肺复苏。

  在我国,每年因心脏性猝死的人大约有54.4万,居全球之首。经抢救能够存活的患者不到1%,这位老人就是不到1%的幸运者。而在不同的发达国家,猝死的抢救成功率达到2%至15%。我国猝死抢救成功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87%的心脏骤停的发生地点在医院外,有些人猝死时周边没有人,有时有人、但周围的人不知道如何进行抢救。其二是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足1%,许多公众和病人的家属不懂得基本救治知识,不知道如何呼叫,如何施救,延误了抢救时机。心脏骤停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分钟,每拖延1分钟,生存率都会下降10%。时间就是生命,及早进行心肺复苏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重要的手段。

  为他人进行心肺复苏需要一定的体力,老年人掌握这项技能有必要吗?王晶说,老年人如果懂得心肺复苏术,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互救。即使自己没有体力进行心肺复苏,但也可以指导身边的人帮助完成心肺复苏。此外,老年人的儿女最好也要掌握这项技能,特别是父母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都有发生猝死的危险。一旦发现猝死,身边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拨打急救电话,准确描述症状以及猝死发生的地点,利于急救人员迅速到达。第二项就是进行心肺复苏,持续进行心脏按压,配合人工呼吸,一直坚持到急救人员赶到现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