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公众是如何使用口罩的?

  1926年的重庆合川县某一理发店,为了防止理发工口鼻中携带的病菌掉在客人身上,“店内理发工穿白衣,戴白帽,有的还戴白色口罩。”这家理发店招来的大多是达官贵人的太太小姐和显要的军属。

  理发工戴口罩剃头的场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也能见到。那时湖南常宁县开展爱国主义卫生运动,理发店需设置痰盂,理发员需穿白衣、戴口罩为人理发。更多“食品从业人员穿工作服、系围裙、戴口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口罩之于卫生的重要,湖南的中学生在1930年代可能已经认识到了。湖南私立行素中学(长沙市七中前身之一)推行公民训练,采用了湖南教育家邬干于编写的《干于公民训练255件事细目》作为“教材”,在健康习惯一栏中,“口罩使用”作为第13件事,和早起、刷牙、习惯晒太阳、烫食具一起,作为每天要养成的“健康习惯”。

  不过,口罩在卫生用途之外,还有一个最简单的用途——隐藏身份。1928年的上海某租界公园,禁止华人入内。但外国人的孩子入公园,有时不得不需要中国奶妈照顾。这时园方有些为难,但随后就有了解决办法:请奶妈入园时戴上口罩,以隐藏自己的华人面孔。

  口罩与学术他们戴着口罩整理档案,抵御“PM250”

  尽管没有雾霾天,没有细颗粒物PM2.5,但在上世纪20年代,一些知识分子用口罩来防止更大的“PM250”。

  1926年,政府要求清理故宫博物院清代军机处档案,派去的人“每人发了一个口罩”,以抵御“同灾难现场一个模样”“厚得已透不过阳光”的灰尘。据当事人回忆,“出来的时候白色口罩都变成了黑色。相当吓人。”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回忆起他在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整理北洋军阀档案时的经历,“当时条件很差,我们身穿一身旧紫花布制服,戴着口罩,蹲在地上分拣档案。”来新夏说,“每天下班,连眼镜片都被灰尘蒙得模糊不清,鼻孔下面一条黑杠,往往彼此相视而笑。”

  口罩与战争抗战爆发后,政府下发100万件防毒口罩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口罩成为生与死之间的一道防线。

  1937年到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安排制作了100万件防毒口罩下发部队,以防御可能发生的化学战争。

  据王文宣(时任军政部军务司司长)1943年著《最近十年军务纪要》称,“1933年春,军政部于兵工署内始设学兵队。专负责使用与防毒的研究训练之责。同年10月,兵工署在南京成立应用化学研究所,1936年于河南巩县孝义镇建立化学兵工厂,仿制防毒面具,生产催泪弹……”

  战后,口罩成为后人收拾残局的必带工具。衡阳保卫战后,部队“令人备办纱布口罩,遍洒香水(据说当时衡阳城的香水因此被买光)。后来,在茔葬时,竟至香气四溢,已不再有任何臭味”。 1946年2月,师长葛先才怀揣蒋介石所拨两千万元,重回衡阳收集第十军将士骨骸,他也戴上了口罩,掩鼻擦泪,送同生共死兄弟最后一程。

  【讲述】

  上世纪80年代一个口罩要卖3块多

  上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青春的潘仕平在湖南省劳保公司买了一个口罩,花了3块多钱,她拿回去给办口罩厂的爸爸看,两人思考着怎么改进口罩样式、制作工艺等,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做一辈子的口罩。

  “口罩现在要防雾霾,加工工艺提高。”潘仕平说,80年代做口罩很简单,就是把材料从市场买来以后,凭眼光、手感,感觉达到制作要求了,就下料加工,那时候的生产量一年才做万把个,而现在一天的生产销售量都不止这些。

  潘仕平说,以前国家控制严格,口罩属于特种行业,生产许可的证件都很难办到,做口罩的人很少,3块钱的口罩也很难买到,只有省劳保公司和市劳保公司才有。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