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南宋王朝的畸形成人礼

 

  4

 

  每个皇权国家的成人礼,通常都需要达成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军队的国家化,也就是将主要军事力量置于中央政府的统辖之下;另一个是财政的国家化,中央政府必须要能够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当南宋王朝在北宋王朝的土崩瓦解中仓皇诞生时,这两个条件它都难以具备。北宋的主力部队禁军,早已在开封城下化为乌有;江南地区的财政也无从指望,宋高宗想要赏赐大臣,竟然连一匹完整的马都拿不出来,最后只好干脆折算成钱,赏赐“半匹”。所以,从宋高宗的第一任宰相李纲开始,努力完成这个成人礼,就一直是执政者最大的政治任务。

 

  在军队国家化这个问题上,李纲的政策是恢复唐代的藩镇体制。他建议在宋、金前线的太原、真定、中山等地设立一群允许世袭的军事藩镇,给予藩镇将帅们自主收取租赋的特权,让他们彼此协助,共同抵御金人的进攻。

 

  提出这一建议的背景,是当时的宋高宗手里,一支像样的军队都没有,更没有财政收入能够支持他组建军队。所以,李纲只能寄希望于将民间的抗金武装、以及流落在外成为盗匪的残余北宋部队收编起来,以他们来组成国家的基本军事力量。之所以选择恢复藩镇体制,也是无奈之举,朝廷没有钱可以支持军饷,只好任由军阀们成立藩镇,自由收取赋税来自给自足。

 

  可惜的是,李纲的这一建议,与高宗发生了理念上的巨大冲突。高宗始终坚持恢复北宋的“禁军”体制,要求主要军事力量必须直接控制在皇帝手里,绝对不能容许藩镇的出现。所以,这个政策流产了,李纲本人也被逐出了朝廷。

 

  无名小辈岳飞,在这期间第一次上书给皇帝,对朝政大肆批评。他洋洋洒洒写了一份好几千字的《上皇帝书》,对朝廷的政治风向却两眼一抹黑。他在《上书》里极力想要说服高宗坚决以武力恢复故土,却连谁是自己的政敌,谁是自己的同盟也分不清,竟指着当时南宋政权内最大牌的主战派李纲好一顿痛骂。奏章的主旨也一团乱麻。稍后于岳飞的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曾读到过岳飞这份《上皇帝书》的原文,结果却没读懂,“不知所论何事”。

 

  史学家们很轻易地原谅了岳飞。说他“作为一个偏禆,不了解朝庭争议内幕”(王曾瑜《岳飞新传》)。当然,这种开脱并没有错。只是因此而忽略岳飞性格中的浮躁、轻脱,恐怕也不见得客观。一个小小的偏将,对朝政一知半解,却敢于动辄写上好几千字、不知所言何物的《上皇帝书》,勇气固然可嘉,但这样浮躁、轻脱的性格,却绝非个人之福。

 

  5

 

  接替李纲,继续促成这场成人礼的,是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两个日后遭人唾骂的“奸臣”。

 

  黄、汪二人采取的措施与李纲完全不同。他们和宋高宗一样对藩镇体制有着深深的恐惧,所以极力主张建立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军。他们决定解散那些抗金的民间军队,也不再招降盗贼。而是从这些民间军队和盗贼军团当中,挑选出那些优秀的士兵,来组建皇帝直接指挥的中央军,也就是所谓的“御营军”。

 

  在组建这支御营军之前,南宋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只有两支。一支是常年在西北抗金的陕西军,后来演变成了南宋的四川军团;另一支则是老将宗泽统帅的开封军团。御营军将是高宗能够独立指挥的第一支军队。

 

  御营军没有组建成功。其编制经过频繁变动,到建炎三年(7129),终于彻底分裂为三股力量。一是刘光世的御营副使军,二是韩世忠的御前左军,三是张俊的御前右军。这三股力量脱离出去之后,御营军虽然继续存在,但却基本上名存实亡。

 

  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所统领的这三支军队,后来都发展成了南宋的主力军团,三人也和岳飞一起,被视作南宋的“中兴四将”。值得注意的是,在张、韩、刘、岳这四支军团中,唯有岳家军不是从宋高宗的御营军中演变而来。岳飞军团的前身,是宗泽开封军团瓦解后的残余小部队。这种独树一帜的出身,与岳飞日后的命运,也难免有些关系。

 

  在岳飞部队独立成军的过程中,也不难见到其性格中的那些不和谐因子。

 

  建炎元年,岳飞隶属于著名的“八字军”领袖王彦。王彦受命率所部七千人渡过黄河北进,岳飞部也在其中。渡河之后,王彦军迅速攻占了新乡城。金军误以为是宋军主力来犯,遂调集重兵围截王彦军,王彦不得不退守共城。

 

  在共城,岳飞与主帅王彦在作战方针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岳飞主张速战速决;王彦则主张坚守待援。结果,岳飞一气之下,竟脱离主帅,独自率军离去。

 

  对于这件不怎么光彩的事情,《宋史.岳飞传》当中做了严重的歪曲:“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把攻取新乡的功劳一股脑儿全算在了岳飞的头上,还把大名鼎鼎的王彦贬低成了一个畏首畏尾的懦夫。但这种篡改并不彻底,在《高宗纪》、《王彦传》等地方都露出了马脚,《三朝北盟会编》、《系年要录》等书更详细记载下了此事的原始本末。

 

  离军出走的岳飞,最后又回到了老上级宗泽麾下。按军法,“背军走者,斩”,但宗泽觉得岳飞可算一员将才,留下不杀,督促他戴罪立功。

 

  岳飞的冲动,以及强烈的领导欲,在这件事情上面表现得很充分。这种冲动和领导欲,日后还将在许多事情上面一次次地浮现出来,并伴随着他的一生。

 

  许多年以后,岳飞已经成为南宋荆襄军团的最高统帅,驻屯在襄阳防御金军。一代名将王彦,则早已从武将转型成了文官,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当朝廷委派他去襄阳担任知府和京西南路安抚使的时候,王彦却宁肯辞职,也不愿与岳飞再在一起共事。

 

  6

 

  宋高宗一直孜孜于编组出一支由自己全权指挥的中央军,但却始终未能如愿。相反,跋扈的军阀们却提前给了他当头一棒。

 

  那是在风声鹤唳的建炎三年(1129年)。当时金朝的对外政策是彻底消灭南宋,并抓住宋高宗。当年正月,金军大举南侵,宋高宗仓皇走上逃亡之路,“百官皆不至,诸卫禁军无一人从行者”,没有一个大臣随行,也没有一支部队护卫。

 

  事实上,此时的护卫部队早已是人心浮动。三月份,杭州唯一的护驾军队果然发生了叛乱,他们逼迫宋高宗退位,并传位给三岁的皇太子,又请出了北宋哲宗皇帝的妻子隆祐皇太后垂帘听政。因为金人宣布要捉拿宋高宗,叛军们一致决定把宋高宗交出去。叛军首领苗傅、刘正彦,原是宋高宗御营军中的统领。这场叛乱,史称“苗刘之变”。

 

  没有值得信任的军队,依然是这个国家未能成年的最大瓶颈。

 

  宋高宗很快得以复辟。新宰相范宗尹也很快就提出了新的整顿军事的建议。这位三十三岁,自汉唐以来少有的年轻宰相,建议皇帝再次考虑实行藩镇体制。既然满地都是割据一方的匪盗,朝廷又无力征讨他们,倒不如顺水推舟,给予他们藩镇的资格。说白了,也就是招安。

 

  和李纲的藩镇政策有所不同,范宗尹所提出来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南宋政府的长远目标,仍然是重建一支直属皇帝的庞大的中央军。

 

  在范宗尹招安匪盗的政策出台的同时,岳飞却正面临着成为匪盗的危险。淮河流域最大的抗金军团首领杜充突然投降,隶属于杜充的岳飞无家可归,开始向南流亡。许多岳飞的同僚纷纷就地转化为盗贼。前来邀请岳飞“上山”入伙者,也络绎不绝。

 

  岳飞的这段流亡经历,对“岳家军”的成型至关重要。在此之前,岳飞一直是国家体制内的一名士兵或者将官,不具备独立性。杜充的投降将岳飞从国家体制内剔除了出去。当岳飞终于结束这段流亡生涯,再次回到体制内的时候,他所率领的部队,已经彻底变成了“岳家军”,具备了强烈的个人私产的味道。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参与了收复建康府的战役。趁金军主力在建康府江面与韩世忠水师激战之际,岳家军在清水亭、牛头山等地接连战胜金军余部。收复建康府,使岳飞受到了朝野的瞩目,终于由一名默默无闻、无所归属的“游军”将领,重新回到了体制内,并有幸得到了宋高宗的接见。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