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张奢华的乾隆靠什么维持自己“节俭圣君”的形象

 

  本书的五、六、七、八章都是谈藏传佛教与乾隆皇帝的关系。就我的理解,这似乎是为了说明“荷包”的另一方面,也就是钱怎么花的问题。不过,第六章《北京寺庙的功能》与全书主题的关系,我始终没有参透。这一章主要谈北京城内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及附属的庙会市场。这些所谓“官管寺庙”虽然由内务府管理(302页),但似乎也看不出他们的庙会收入对内务府非常重要。只是蒙古王公在北京的生意,与这些庙会市场关系紧密,但这似乎也不能与“皇帝的荷包”这一主题直接勾连。

 

  乾隆时代的北京城里似乎喇嘛只会比今天更多。据书中所述,当时北京城中的喇嘛有两千多位,并引《旧京琐记》记载“他处僧人即有冶游亦须秘密,都下僧人则公然行之,曾无愧色”(301页)。这些人真真可称之为“朝阳区仁波切”了。

 

  作者在著作中描述乾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主要依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不算档案的话,这差不多是书中引用最频繁的史料,书中提及章嘉活佛或章嘉呼图克图二十八处,凡提及所依据的史料都是这本传记。此书中所描绘的乾隆皇帝的形象,与汉文史料大异其趣。例如书中转引传记所述,说“乾隆皇帝常穿上喇嘛的朝衣,披着大红绸的哈达,带着金质五佛冠,或桃形黄帽,坐在坛台上静坐参禅,或讲经说法”(279页)还有引述史料中所说(276页):乾隆十年(1745),皇帝修习藏密,向章嘉国师说:“朕欲修习密法,请给我传授入乘法灌顶,还要把你的本尊神胜乐灌顶法传授给我。”章嘉为他举行隆重的灌顶仪式,给乾隆皇帝传授全部的“胜乐铃五神”灌顶法。灌顶时,皇帝请章嘉国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而皇帝自己坐在较低的坐垫上,一直跪到灌顶结束。

 

  从汉文史料中,很少能够看到乾隆皇帝的这一面,所以作者也评论说:“如此尊崇,令人难以想象。”作为一本传记,这其中可能也包含弘扬传主,及弘扬藏传佛教立场,因而有所夸饰不可避免。但由此也可理解,乾隆皇帝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之深入,不仅有羁縻蒙、藏的考虑,也包含了个人精神世界的需要。这方面的支出,当然要从自己的“荷包”里出了。

 

  本书还有很大的雄心与过去十几年中火热的“新清史”有所勾连。第六章讨论北京的藏传佛教寺庙与蒙古王公的关系时,援引罗友枝的研究提出问题,即西黄寺作为喀尔喀蒙古王公朝贡之驻在地,为何成为贸易地点(其实个中道理不难理解,有趣的是作者是综合不同角度的材料予以证明)。第七章也将“新清史”作为讨论对象,她援引了2004年出版的论文集NewQingImperialHistory:TheMakingofInnerAsianEmpireatQingChengDe,从中我们当然可以看出这些“新清史”脉络中的学者认为承德是清帝国政治中的另一个中心,紧密地联系着蒙、藏。然而,“新清史”在书中似乎仅仅发挥了引子的作用,本来以为这本论文集将成为此后论述中最重要的对话对象,但是在细致地梳理了热河各个藏传佛教寺庙的造办费用之后,这一章的结论转而讨论内务府与户部财政的关系,对话的对象则变为了刘翠溶与曾小萍。

 

  作为读者来说,在阅读本书的五、六、七章时,都容易有迷失之感。这三章都在提问中援引了“新清史”脉络的研究,似乎要将“新清史”诸学者作为最重要的讨论对象。从题材来说,研究藏传佛教寺庙,也的确容易令人联想起满洲与蒙、藏关系,以及清代皇帝的多元身份,这些正是“新清史”研究中相当关注的议题。但是就阅读中的体会来说,其实这三章更多的内容还是在“算账”,帮乾隆皇帝计算资助藏传佛教的支出,以及这笔经费在财政结构中的位置。从研究主题来说,其实这更多还是财政史关心的议题而非“帝国史”所关心的议题。

 

  因此,在我看来,本书重要的贡献还是揭示内务府收入与户部收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常关税的梳理,可以从中看到乾隆皇帝利用税关监督将税关盈余转变为皇室收入。使得常关税兼有国家财政收入与皇室特权收入的性质。税关监督的问题虽然前人已经了解,但是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所以就篇章布局来说,本书用超过四章也即一半的篇幅讨论藏传佛教与皇帝的关系,是否足够扣合本书的主题,值得考量。如果说前四章谈关税、盐商、皇庄、皇当,都是着眼于皇帝荷包中的钱从哪里来,那么乾隆皇帝这荷包里的银子,是都花到藏传佛教上面了吗?全书中似乎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交代。乾隆皇帝具有多元政治身份,满洲与蒙、藏具有紧密的政治关系,其中,藏传佛教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本书后四章中塑造了为藏传佛教花很多钱的乾隆皇帝的形象,但乾隆皇帝究竟是如何掂量自己的“荷包”的?内务府财政在整个帝国财政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意义究竟是满足皇帝个人所需,还是羁縻蒙、藏的政治性支出?我被这个问题吊起胃口很大,但是始终没有解惑。

 

  不过,这仍是一本意趣盎然,能够一气读完的著作。作者娴熟于清代档案,相当多的史料已经被转换为叙述性的文字,变成一段段故事,呈现给读者。凡曾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进行研究的人都能理解,这需要作者付出相当精力才能做到。我曾看到网上有人评论这本书中数字太多,失于枯燥,其实这些数字计算正是书中最有趣的部分。从众多表格中,适可窥探乾隆皇帝“正大光明”的账目(户部)之外的秘密运作。康熙皇帝所宣称的“永不加赋”如果可说是这个帝国的“面子”,乾隆皇帝的这些隐性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大概正是这个帝国的“里子”。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