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是如何在八国联军前表演军纪的?

 

  “文明”的招牌

 

  一个名叫川岛浪速的35岁日军翻译,应日本派遣军司令福岛安正的再三请求,在日占区开始指导警务工作。日军设立了“安民公所”,其所长、事务官和宪兵均由日本警官担任,巡捕则雇佣中国人,成为北京的新警察,在最为动乱的数月间在辖区内迅速恢复了秩序,日占区因此成为北京最早恢复市面繁华的区域。

 

  川岛浪速还招收了40名“有文化”的中国人参与“警务速成训练课程”,随后又招收了50人。日本人回复秩序的能力,和在人才方面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给负责留守的大清国中央领导人、庆亲王奕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局势稳定后,另一位国家级领导人、肃亲王善耆,应日本公使的要求,从清军中精选了240名士兵,组成了“巡捕队”,臂缠白箍,上盖“安民公所”大印,腰间挂着佩刀或马棒,执行巡逻,开创了北京警政的先河。而肃亲王因此与川岛浪速成为哥儿们,甚至其女还拜川岛为义父,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

 

  日军在占领区内显示出严明的军纪,这几乎得到了西方记者、外交官及军官们的一致认同。美国随军记者、《纽约时报》的奥斯卡(OscarKingDavis,当时派驻菲律宾,随美军第14团从马尼拉前往北京)为著名的《哈泼斯周刊》(Harper’sWeekly)详细报道了各国军队在京津地区的抢掠情况。他观察到,俄、法军军纪极坏,到处烧杀抢掠,而日军与美军相对恪守纪律,其中,日军的纪律更为严明。他引用一个西方军官的话说:“作为基督教国家的一名军官,我很羞愧,今天我见到一名被我们长期地称为异教徒的日本军官,他说抢掠是不对的,并且绝不允许。我无话可说,因为我的人都在抢掠,而他的人没有。我无法阻止抢掠,而他却能。”

 

  美国公使康格(EdwinHurdConger)的夫人莎拉(SarahOikeConger)在其写给美国亲友的信中提到:“中国商人带着货物回到北京时,先是悄悄溜进日本人的辖区,因为他们最信任日本人。后来,这些街道变得拥挤不堪,日本人就要求他们必须到城里别的地方去,他们立刻就涌进了美国人的辖区,挤满了街道,并留了下来。”

 

  在八国联军中,日本是出兵最多的,在天津、北塘、通州等各次战役中,日军几乎都担当了攻坚先锋,伤亡惨重,占到联军总伤亡数的40%左右。日军作战凶悍,给其他国家的军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国外交官小田贝(CharlesDenby,Jr,1861-1938)给《哈泼斯周刊》撰文,认为“那些在联军中与日军曾经并肩作战的他国军队,今后如果不得不与日军为敌,一定会犹豫再三的”。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