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指挥的西安反围城斗争不亚于列宁格勒保卫战

  直到11月中旬,冯玉祥向西安发起全面总攻,西安城内守军配合出击,里应外合。11月28日,被围困了八月之久的西安城终于向世界打开了城门……

  在围城期间,在枪林弹雨和饥寒交迫中,西安城内军民死亡达5万之众。

  西安“八月围城”因为杨虎城、李虎臣的名字,时称“二虎守长安”。八个月中,西安军民守的绝不是一座千年的城池,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足以与千古帝都同样不朽的精神!

  有人评价说,西安军民的反围城斗争,在军事上的地位不亚于列宁格勒保卫战,只是她已淡出了西安人的记忆,也就消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惜哉!?悲哉!?

  八个月的浴血抗争,五万多军民的生命消亡,气壮山河。她保卫了陕西的革命阵地,牵制了直系军阀的大量兵力,有力策应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西安反围城斗争的胜利,创造了国内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在整个运筹指挥中创造了这一奇迹的最大功臣之一的硬汉杨虎城,面对战争给西安城带来的满目疮痍、尸横遍地的悲惨场景,内心却没有丝毫的欢喜,而是充满了悲愤与自责。在陕西革命追悼祭奠大会上,缺席的杨虎城为大祭题写了著名的挽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表达他对守城期间死难军民的负疚之情。以至于在万众欢腾的胜利气氛中,他依然无法从悲惨的守城情景中解脱出来,令部属撤离西安休整,自己则悄然出走,隐居于三原。

  1927年2月,为纪念西安的死难军民,冯玉祥率众公祭,建“革命公园”,立烈士祠和革命亭。1927年3月12日,西安各界举行陕西革命大祭及公葬,党政军界数万人参加。参会者每人背土一袋,堆积成冢。那日的西安城,万人空巷,举城哀悼,男女老少,负土筑坟,从草滩到西五路之间,肩担车拉,人流滚滚,两万多袋黄土堆成了如今革命公园内的东西两座大冢,掩埋着3043具无名尸。

  在今天的革命亭前,记者看到,杨虎城将军题写的挽联上,“功满三秦,怨满三秦”,已改刻为“功满三秦,誉满三秦”。这是历史对将军的评价,也是三秦父老对杨虎城的由衷赞誉和真切乡情。

  杨虎城的治陕功绩

  提起杨虎城将军,人们自然会想到“西安事变”,知道他出身“刀客”,曾任17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军二级上将,甚至知道他主导的“二虎守长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期间为家乡、为三秦父老所建树的卓越功绩,这些功绩中,有许多至今还在惠泽着三秦儿女。

  杨虎城于1930年10月就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上任伊始,杨虎城就提出了“救济灾荒、肃清土匪、澄清吏治、振兴教育、整顿交通、兴办水利、免除苛捐杂税、完成地方自治”的八大施政方针。

  他大力发展陕西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创办省立医院;请准设立西安助产学校;聘请医务人才来陕、回陕工作。1931年秋后组成临时防疫处防治陕北鼠疫;1935年设立了西北化学制药厂,开创了陕西医药自制的先河。

  1932年6月,陕西发生了“虎列拉”传染病,得病快,死亡快,传染快。为扼制其蔓延,杨虎城改平民医院为临时防疫医院,还设立了制造“虎列拉”疫苗的机构,同时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使“虎列拉”在陕西从此绝迹。

  杨虎城将军深知教育救国、知识救国的道理。在陕主政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兴教举措:压缩军费、裁减行政开支以充实教育经费,组建“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整顿各级学校,扩充省立各中小学班次和学生名额,提拔重用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大力提倡乡村办学;他自己资助建立了孙镇高级小学、甘北村初级模范小学、蒲城尧山中学、阎良镇小学等。为了培养高级农业人才,杨虎城与于右任等发起设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束了西北没有正式高等学府的历史。他聘请专人编辑《陕西通志稿》和《续修陕西通志稿》,使陕西的历史文化没有因为战乱而遗失。1932年,他还选派和资助了大批进步青年到外地学习、国外留学。

  杨虎城主陕时,正值陕西兵燹大荒之后,各方面情况都很困难。为此,他除了采取紧急救灾措施外,1931年发行陕西省库券300万元,决心从根本上改变旱灾给陕西人民带来的严重痛苦。他呼请中央拨发赈济粮款;裁编压缩军队,节省军事、行政开支;联系省外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海外华侨、捐助救济钱粮财物;普遍施设粥厂和收容所;提倡以工代赈;鼓励民众贷款生产自救。

  看到秦川大地缺水干旱,百姓守着土地无粮可食,杨虎城几经争取,把身兼多职正在负责设计杭州湾海塘工程的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请回陕西兼任建设厅长。杨虎城由省府经费中拨出40万元,同时又从北平华洋义赈总会筹得40万元及各界捐款,使引泾工程终于在1930年冬破土动工。第一期工程于1932年夏竣工,6月21日举行放水典礼,受益面积达50余万亩,后经扩充至70余万亩。据陈靖先生《杨虎城将军与陕西水利》介绍:“由于泾惠渠的建成竣工,在全国取得信誉,洛、渭、梅、汉、褒、胥、黑、沣、涝、织、定等十一道大中小型渠道,才得以相继兴修或整修。当时共约灌地300万亩,基本解决了关中平原地区百姓的生存问题。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