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清华校长谈奉党国命 学生要其下课

民国清华校长谈奉党国命 学生要其下课

  吴南轩:清华校史上最短命的校长

  >>不料话音未落,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张人杰立即站了起来。他不卑不亢,向张继提出三点质询:一、此次就职典礼,本校时间定在十时,为何张委员你十时四十五分才到?二、张委员所言人才,不知是按什么标准?如果按学识、专长和成就来说,清华的毕业生中,却不能说没有。张人杰接下来列举了科学、技术、工程,建筑等各方面杰出知名人士的一长串名单,然后说:就连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陵墓的建筑图案,不也是清华毕业生设计的吗?其他如教育界闻人胡适以及南开、燕京两校教授,也多为清华毕业者;(按:胡适此前似与清华无干。当时报刊报道如此。)如果人才是指党棍和政客官僚,清华却没有一个。或许是这一点招致张委员的轻视吧。三、张委员也是人,为什么与你谈话,还需要勇气,难道张委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吴南轩终于被驱,学生们感到了自己的胜利。他们还不忘开吴南轩一个玩笑。几天之后,北京的一家报纸发表了清华学生会刊登的一则广告。广告大意是:吴南轩先生鉴:台端不告离校,许多手续尚未办清,如台端亲手向本校图书馆借阅的初刊珍本附图的《金瓶梅》全套,迄今尚未归还,望即来校清理。

 

  吴南轩——清华校史上最短命的校长

 

  吴南轩应当是清华大学校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校长了——仅仅三个月。虽只有三个月,闹出的动静却很不小。又是对抗教授,又是忙着调换人马,甚至在学生驱赶下跑到校外租房“办公”……吴南轩是政府任命,财权、人权在握,可怎么就落到了这步田地?这其中缘由,说来很多,颇难一一缕述。这里,笔者只想撷取有关其任职过程的几点花絮,试图让人们见出部分缘由,亦可借此窥见当时高等教育中的些许风貌。

 

  一

 

  吴南轩的前任,准确地说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罗家伦。(罗家伦辞职后,阎锡山曾派来一名乔万选者为校长。可遭到教授们及学生们抵制。据冯友兰回忆:“他(乔万选)上任来了,一到大门口,就被学生挡驾,只得扫兴而归。”罗家伦在清华,做出了许多贡献,可大约因为年轻(任职时31岁),行事有些严厉,遭到一些学生反对,教师中也有反响。罗家伦自觉自行辞职了之。

 

  1931年4月,南京政府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育主任吴南轩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有人形容为“超擢”)吴南轩应当为南京政府信任的人物无疑,可是他的到来,却惹起了一轮又一轮风波,这也许是南京政府未能预料的。据亲历此事的冯友兰回忆:“大概南京的人和吴南轩本人都以为原先罗家伦能顺利地接收了清华,吴南轩为什么不可以。”现在有什么不同呢?“在1928年,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受到人民拥护的,罗家伦是乘北伐之余威,打着革命的旗帜,进入清华的。罗家伦本人在当时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是后进,不能说有什么威信,但是作为五四运动的一个学生领袖,他还不失为一个全国皆知的名人。可是1933年(按:这里冯友兰误记了,应当是1931年)就不同了……北伐的余威没有了,革命的旗帜也不能号召了。而吴南轩本人确实是无名之辈,不过他终于来了。”

 

  由此看来,当时的大学(更遑论清华大学),校长并非政府支派个谁来都能当的。除去社会各方势力支持,自己的个人声望和学界地位,也非常重要。吴南轩,虽然有美国心理学教育博士学位,可在当时“确实是无名之辈”,来接收清华,资望就欠缺多了。“不过他终于来了。”冯友兰这句话有些意味。因为吴南轩几乎从进清华的那天起,就很不安宁。这是否一种暗示呢?据当时参加吴南轩就职典礼的学生和当时报刊报道,在当天,清华学生就给吴南轩等人上了一课。

 

  吴南轩的就职典礼,由国民党中央委员,西山会议派“元老”张继监誓。这位老先生到场,却给吴南轩开了个不大好的头。张继上台后,先大放一通厥词。他说,清华时间上已有二十年了,却没有培养出什么杰出人才。接下来问:试看我们的中央委员中,各部部长中,有哪一个是从清华毕业出来的?这且不算,他还带有挑战性地说:在座各位,如有勇气的,请起来与兄弟讨论一番。

 

  不料话音未落,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张人杰立即站了起来。他不卑不亢,向张继提出三点质询:一、此次就职典礼,本校时间定在十时,为何张委员你十时四十五分才到?二、张委员所言人才,不知是按什么标准?如果按学识、专长和成就来说,清华的毕业生中,却不能说没有。张人杰接下来列举了科学、技术、工程,建筑等各方面杰出知名人士的一长串名单,然后说:就连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陵墓的建筑图案,不也是清华毕业生设计的吗?其他如教育界闻人胡适以及南开、燕京两校教授,也多为清华毕业者;(按:胡适此前似与清华无干。当时报刊报道如此。)如果人才是指党棍和政客官僚,清华却没有一个。或许是这一点招致张委员的轻视吧。三、张委员也是人,为什么与你谈话,还需要勇气,难道张委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张人杰话音未落,全场掌声雷鸣。这掌声,“鼓”得张继满脸通红。可张继倒还是多有历练者,在这样情况下,他立即向学生道歉,承认自己“失言”,给自己寻着一下台的阶梯。

 

  二

 

  就职典礼,虽然是张继丢了脸,可也实在给吴南轩进入清华一个不良信号。他在就职典礼上,也给师生们留下不良印象。因为他在讲话中,大谈什么“奉党国命”要“恪遵蒋主席整顿学风的意旨,长治清华”云云。吴南轩此次来清华,自己还带来一位教务长。此人是清华毕业的校友,吴南轩是想通过他来与清华的教授们拉上关系。此时的清华,原校长罗家伦已经离开一段时间,是由校务会议这样一个集体来负责工作的。该校务会议,由校长、秘书长、文、法、理、工四院院长组成。罗家伦离开后,由文学院长冯友兰代理主席。吴南轩进校后,校务会议向他交代了工作,接下来,四个学院院长同时辞职了。显然,大家对南京政府派来的吴南轩表示不满。

 

  刚刚进校,这么多院长同时辞职,之后的工作显然难以开展。吴南轩对这四位院长表示挽留,请求务必要予以合作,并马上向四位院长发出聘书。可这几位院长却表示,合作可以,不过照清华以前的办法,院长要经过教授会的提名,请校长召集教授会。假若教授会仍提名我们,大家可以接受聘书,否则不能接受。吴南轩一听,立即坚持说,聘任院长是校长的职权,教授会不能过问。

 

  在当时的清华,教授会在学校中有很大的权力,在学生中也有极高的威望。大约吴南轩也听说过这一点。可他觉得,既然自己担任了校长,就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方式行事,所以坚持校长可以不必经过教授会,自行有权聘请。

 

  这四位院长坚持不接受聘书。吴南轩此时确实还不知道清华的厉害,他一看几位院长坚决不接受聘书,便立即开始在其他教授中物色人选。应该说,这四位院长都是长期任职教授中的有声望人物,其他人若要出面,都要掂掂分量。结果,其他教授们也都不予理睬。吴南轩也有些顶牛的意思,他看到校内的教授不出面担任学院院长,便开始从校外聘请了。首先,他聘来一位文学院长。这人也是清华毕业的校友,可资历和学术声望与原院长冯友兰不可同日而语。这位文学院长刚刚走马上任,教授会立即表现出了自己的能量。他们首先开会,认为循清华旧例,院长必须由教授兼任。新到之人既非教授,又没有担任功课,谁知道他有什么能力?最后决议:不承认这个新来的院长。

 

  这一招实在是厉害。本来在其他学校,校长可以先给此人发一个教授的聘书,然后再聘任为文学院长,可清华不行。在清华,一个教授的聘任,需要经过许多手续。而这些手续,都不是校长所能无视的。因此,吴南轩便与清华的教授们发生冲突了。

 

  就在这两股力量相持不下时,学生们站出来了。从一开始,学生就对吴南轩表示不满。因为与原来校长罗家伦比,吴毕竟声望、学力都弱了许多。现在他一上手,居然与教授们较起劲来,学生便一下子站到了教授一边。学生会很快通过了一个决议案,要求驱逐吴南轩。理由是他妄图“大权独揽,不图发展学术,蔑视教授人格,视教授为雇员”等等。教授会也通过决议致电教育部,要求另简贤能。学生会搞得激烈,他们联系全体学生,整队来到校长办公室前,要求吴南轩即时离校。

 

  三

 

  这样一来,吴南轩真没了办法。不能进校工作,他先还不愿意放弃,于是带上支票、清华大印和若干重要文件,逃到东交民巷外国人势力范围去“避难”。在一个叫利通的饭店挂起了“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在这里,他还发表言论,认为清华教授“唆使学生”,胁迫校长,还给教授们戴上“反动分子”、“违抗部令”的帽子;甚至与陈立夫筹划,想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吴南轩的这些作为,受到当时报纸舆论的抨击。有文章认为,吴的行径,玷污了学界清白,甚至提高到有损国家尊严的地步。这样看来,吴南轩在清华肯定是没法子待下去了。在饭店住了不足一月,只好于6月25日启程,回归南京。

 

  吴南轩终于被驱,学生们感到了自己的胜利。他们还不忘开吴南轩一个玩笑。几天之后,北京的一家报纸发表了清华学生会刊登的一则广告。广告大意是:吴南轩先生鉴:台端不告离校,许多手续尚未办清,如台端亲手向本校图书馆借阅的初刊珍本附图的《金瓶梅》全套,迄今尚未归还,望即来校清理。

 

  这玩笑开得有些水准,用“谑而虐”形容正恰切。吴南轩当然无法回清华了。可总得给他一个下台的阶梯吧。7月7日,南京教育部发表公告,说吴南轩“暑病时侵,亟宜调养”,批准他“调摄病体”。这样本来也就罢了,可吴南轩原本所在的中央政治学校却站出来表示不满。该校区党部发出快邮代电,指责吴南轩在北京的行为:“身为党员,竟入东交民巷,寄迹帝国主义治下,伤国辱党,莫此为甚。”这下子,吴南轩真是老鼠钻风箱,几头受气了。

 

  当然,职务是政府任的,总还得给个位置解决一下吧。返回南京后,吴南轩被任中央政治会议特务秘书,中央大学教授之职;在他原来任职的中央政治学校,他只好委屈任个讲师。1936年后,吴南轩兼任复旦大学代理校长职务。为复旦大学在抗战中间转移,发展,以至复旦由私办改为国立付出了极大努力。

 

  从学术上看,吴南轩作为心理学者,在此方面还是有成就的。他曾发表有著述《儿童心理卫生》、《战时精神病》、《心理卫生及实施新趋向》等。有学者认为,吴在自己著述中提出的衡量个人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还有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即:1.乐观;2.正视或面对现实;3.有理想;4.不怀疑——自信、信人;5.自尊尊人;6.自助助人;7.控制和发泄情绪;8.协调态度或要求;9.富有幽默感;10.对于一切事物有相当兴趣,觉得一切人都有可取可喜之处。

 

  从吴南轩后来在复旦大学的任职等情况看,他还是有相当组织协调能力的。在清华的遭到驱赶,也许就是机缘不谐,并非如当时清华人想象和形容得那般难堪。可实际情况就那样出现了。机缘于人的重要,由此事可见一斑。这也许是我们今天人可以从吴南轩被驱一事领会的又一层意味吧。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