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金瓶梅》作者之谜 绍兴名士徐渭

 

  《金瓶梅》作者之“徐渭说”

 

  潘承玉《金瓶梅新证》出版于1999年,书中他详细论述了《金瓶梅》作者之“徐渭说”。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邢慧玲在阅读了潘承玉此书后,特地从河南赶到绍兴。

 

  看了绍兴的城市结构,邢慧玲惊叹小说中所描写的“一府两县”格局和“县前街”、“东街”、“大街口”、“狮子街”、“灯市”以及“五里原”等等内外景观布置在绍兴城几乎全部找到实景。看完徐渭晚年故居“青藤书屋”,邢慧玲惊呼:“《金瓶梅》中西门府所在地就在绍兴!我要潜心研究,将毕生精力献给徐渭,献给《金瓶梅》的作者徐渭!”

 

  《金瓶梅新证》为何让邢慧玲如此信服?

 

  在《金瓶梅新证》中,潘承玉对《金瓶梅》文本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分析,列表详细对比小说中关于佛教与道教描写前后的变化。

 

  通过对比,潘承玉提出:《金瓶梅》所写年代是由佛教长期失势转而得势,道教长期得势转失势的时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跨嘉、隆、万三朝而以嘉靖朝为主,全书定稿约在万历十七年后,进而得出结论:作者非嘉靖或者万历年代人物,应当是一位生平跨嘉、隆、万三朝而主要生活在嘉靖朝的人。

 

  《金瓶梅》中,涉及小曲27支、小令59支、散套20套30种,涉及《西厢记》、《两世姻缘》等戏剧作品24部。

 

  很多场合,人们应该说、骂、哭的时候,作者难掩戏曲创作的冲动,以“曲”代之,创作出众多戏曲;《金瓶梅》在人物描写上惟妙惟肖,巧妙运用了绘画中的白描技法,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竹坡说:“读《金瓶梅》,当看其白描处。子弟能看其白描处,必能做出异样省力巧妙文字也”;除了诗、词曲、骈文等文学性文体,《金瓶梅》作者运用了部分非文学性应用文体,其中多为官场用文,如第四十八回曾御史的奏章,“违越光仪,倏忽一载。知己难逢,胜游易散。此心耿耿,常在左右……”。

 

  根据以上三点,潘承玉提出:《金瓶梅》的作者除了是位小说家,必定还是一位娴熟的戏曲作家、画家和善于写作官场应用文的幕客。

 

  关于小说的地理原型潘承玉也做了新的考证。

 

  在《金瓶梅》第一回中,清河县知县说武松:“虽是阳谷县人氏,与我这清河县,只在咫尺。”武松打虎之事“传得东平一府两县,皆知武松之名”。

 

  在明朝,“一府两县”在同一城的现象并不多见,小说中东平府含有两个县治,阳谷县与清河县,西门府所在地为清河县。小说中虽明确说明西门庆所住地址为“大宋国山东清河县牌坊”,但是明朝时,东平府并非“一府两县”的格局,由此认为小说所写故事的发生地即山东清河县的观点不严密。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